查看更多

罗锡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科技创新是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针对我省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能力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增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聚焦农机发展的短板与薄弱环节,聚焦中小型特色农业机械、智能农机装备,并鼓励不同创新主体联合申报和资源整合,创新项目立项机制。

  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希望加大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设立智慧农业本科专业、硕博学位点,并加强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


张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

  广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极其必要。

  要推动“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同时,应该重视精深加工和市场建设,精深加工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海产品的鲜活输运技术、保鲜技术、特医食品研发技术等,市场建设主要包括物流体系建设、海洋水产品宣传与科普、市场扩展等。

  广东在气候、市场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优势,建议以广州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刘耀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生物育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建议以生物育种为核心,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基因编辑—品种培育”全链条攻关路径,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种源防线。

  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生物大数据解析、AI育种算法等关键技术,推动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争创生物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大型表型组学平台和农业生物基因库,打造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联合体,提升重大成果产出能力。同时,建议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品种研发推广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宁凌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建设海洋牧场要做到“两个坚守”,坚守大食物观定位,坚守耕海牧渔功能,加强海洋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发展渔业生产,防止海洋渔业“非渔化”倾向。

  建议打造以渔业生产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构建“种苗繁育—渔业养殖—饲料动保—养殖装备—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交易服务”全产业链条。同时要精准识别海洋牧场产业痛点,前期应综合考量选址、品种、设施布局和种苗保障等关键因素;中期须系统应对种苗饲料供应、船舶维护、极端天气防范等现实挑战;后期则需有效处理市场价格波动、加工增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


薛华

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耕海牧渔,种业先行。建议从工厂化循环水和深海网箱育种上重点突破,进一步加强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动,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科研力量、社会力量,共同攻克深海育种的时代命题。

  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行业向现代化升级的方向,可以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水产养殖的发展瓶颈,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现代化跨越。建议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加强联动,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以规避风险,形成陆海接力,提升养殖效率。

  建议夯实饲料保供工作,特别是针对海洋养殖品种的营养和健康需求,着重强化海洋牧场专用饲料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


黎少松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种业是基础性、公益性产业,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遴选重点育种企业,制订长周期、有重点的扶持政策,在资金、重大项目和人才引进培养上支持。

  生物育种是未来种业竞争的主赛道、主战场,建议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快生物育种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进程。建立育种企业和养殖企业的合作机制,保障育种长期投入,并完善技术服务市场化收费机制。


陈丹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立水产品储备库,规划建设5万—10万吨冷链物流鱼库,参考粮食储备给予鱼虾储备补贴,打造粤海粮仓、中国鱼库,保障粮食安全。加大对精深加工、水产预制菜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对园区建设、设备购置或迭代升级给予专项补贴,支持生产规范、溯源体系完善、品质保证的水产预制食品进机关,打通产业支撑体系的全链条。关注销售渠道建设和品牌打造,解决“丰产不丰收”“鲜活产品价格波动大”的问题。

  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设立专项课题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病害防治研究,从种源、饲料、养殖环境、日常管理等方面,搭建病害防控体系,降低由病害造成的风险。


李毅强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建议推动将政策性养殖保险全面纳入经常性政府开支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同时,鼓励保险及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产品创新,依托“财政+市场”风险共担模式,显著降低养殖主体自担费用比例。建议结合广东气候与养殖产业特点,开发更多普惠性、综合型产品,减少重复投保成本。

  建议统筹健全蓝色经济核心区域的信号基站、观潮站、气象雷达等关键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养殖区的监测网络。通过设施升级为海洋牧场设计建造和养殖运营企业提供实时精准的气象、海况数据。


邓诣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时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模式。

  要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合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一体化布局,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助力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查看更多
  • 省农业农村厅

    将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培强产业发展主体,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从实施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开展重大品种育种联合攻关、种业企业扶优扶强、加强种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5个方面确保种业振兴。

    > 查看详情
  • 省科技厅

    要加力研发生物育种底盘技术和储备育种关键基因数据,支持科研人员以自由探索的方式,深入挖掘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要加紧优化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的育种目标体系,布局研发种业核心技术、培育新品种。

    > 查看详情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要综合运用产业园区、首台(套)、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基金、技术改造等政策,协同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重点围绕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等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研究。

    > 查看详情
  • 省自然资源厅

    印发《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按照“优近拓远”的原则,规划划定渔业用海区面积2.93万平方千米。扎实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动解决部分渔港及传统养殖海域涉及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问题。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