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新花城 | 广东:陆海接力绘制农业新图景——探寻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密码”
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从一粒“神奇的种子”,到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再到“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循着海洋的脉搏和泥土的芬芳,各界见证着岭南大地农业的蓬勃生机。
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场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举行。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企业家聚焦做强岭南特色农业,围绕现代种业创新、智能农机研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为广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一幅“高效、智能、可持续”的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 广东农业新图景 ■
农林牧渔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蓝色粮仓”初见成效
专题会议上,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介绍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岭南特色现代农业的专题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当前,广东省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扎实、成效显著,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稳步推进,现代种业和农机装备经过数年努力,进展顺利、厚积成势;现代化海洋牧场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养殖装备全国领先。
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70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岭南特色农业是广东省的“金字招牌”,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63万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507家,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
“粤强种芯”方面,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全省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8万份,保存种类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四大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育成超级稻品种36个,占全国28%,育成畜禽新品种40个,约占全国15%,培育水产新品种43个,约占全国水产新品种总数的14%,10家(次)畜禽企业、12家(次)水产企业入选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居全国首位。
黄沙水产市场
“粤强农装”方面,农产品烘干设备及畜牧养殖机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3%;深圳大疆和广州极飞两家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6%;华南农业大学突破无人化智慧农场关键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建设30多个无人化智慧农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成效。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广东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在国内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等人工繁育技术。海水鱼苗产量、虾苗产量等均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截至2024年底,广东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073个,桁架类网箱13个;实施全国首创“标准海”供应,涉及海域超16万公顷;累计建设5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总投资超70亿元;启动实施国家级金鲳鱼、生蚝、海鲈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25亿元,“蓝色粮仓”初见成效。
调研组建议,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尽快制定沿海市县“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全产业链,支持建立“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研究、生产基地”;种苗建设方面,加强“体系化”攻坚和“数智化”赋能,探索全链条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完善多层次保险保障体系,提升风险防控与行业支撑能力。
■ 科技破局 ■
精准发力“智慧农业”与“种业创新”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现代化。
稳固粮仓,端牢饭碗。稳住“三农”“压舱石”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努力。
站在会议当天设置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成果展示专区前,全省11个市的海洋牧场建设成果、10个市的特色农业发展成效,以及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创新成效悉数呈现在眼前。
在两株水稻模型前,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向记者透露,华农科研团队攻关20余年培育出节水抗旱稻,这一优良水稻品种根系发达,可少施肥、少用水,且能有力应对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我们希望在未来3至5年可在华南地区完成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种、新增粮食4亿公斤的阶段性目标,为广东撂荒地复垦复种提供有力方案,助力广东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关于今年暑期热度“火爆”的荔枝,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选育了荔枝新品种19个。全国十大主推荔枝品种中,有5个为华农团队选育。通过一系列案例,薛红卫建议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海洋牧场等关键领域开展集中攻关,力争培育出革命性、颠覆性、横断性和原创性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始终将目光聚焦于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探索。他建议,广东要加大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包括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要加强智慧农业场景建设和提高应用水平,在种植业、养殖业中建设一批智慧农(牧、渔)场;要加强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包括设立智慧农业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以及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多年深耕生物育种。在他看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要实施生物育种全链条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他建议优化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聚焦智能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建立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品种选育的一体化创新链,推动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同时,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争创生物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大型表型组学平台和农业生物基因库,打造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联合体,提升重大成果产出能力。
“种业是基础性、公益性产业,是投资大、门槛高、见效慢、周期长的事业,一般企业难以承担。”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黎少松结合企业实践提出建议。他认为,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遴选重点育种企业,制订长周期、有重点的扶持政策,在资金、重大项目和人才引进培养上支持。
针对专家与企业家提出的种业创新发展建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在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层面,广东将按照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部署安排,从实施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开展重大品种育种联合攻关、种业企业扶优扶强、加强种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五个方面确保种业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新成效。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则聚焦生物育种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该厅明确,广东将加力研发生物育种底盘技术和储备育种关键基因数据。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为抓手,支持科研人员以自由探索的方式,深入挖掘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研发和突破更多生物育种底盘技术。
■ 金融支撑 ■
健全信贷支持机制,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金融支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认为,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广东省要完善金融与保险体系,建立健全信贷支持机制,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和专属金融产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压力。同时,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优化保险认定标准与赔偿方案,重点保障养殖设施与生产活动,全面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建议推动将政策性养殖保险全面纳入经常性政府开支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毅强同样关注金融保险创新与精准供给。他表示,广东应该鼓励保险及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产品创新,依托“财政+市场”风险共担模式,显著降低养殖主体自担费用比例。应结合广东气候与养殖产业特点,拓展保险责任边界,开发更多普惠性、综合型产品,减少重复投保成本。此外,力争在年初即推出全年政策性保险,有效缩减上半年生产关键期的风险敞口,切实增强企业和养殖户参与信心与抗风险能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邓诣群则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出,基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及社会性定位,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并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模式。
在实践层面,广东省已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撑工作。
“台风‘蝴蝶’触发湛江海洋牧场保险赔付,人保财险在台风登陆当天向养殖户支付首笔海洋牧场预赔款143万元。”广东省金融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完善海洋牧场保险产品方面,广东省指导保险业迅速完成省级补贴海洋牧场保险条款修订工作,并于7月28日发布行业示范条款,理赔条件更加贴近实际,将起赔标准由十分钟平均风速改为两分钟平均风速;在优化承保风险分担机制方面,6月12日,省金融监管局指导辖区主要经营农业保险的6家公司组建海洋牧场保险共保体,更好实现风险共担和再保险分出,提升承保能力;在强化银行保险金融服务方面,省金融监管局指导主要银行机构推出海洋牧场“设施贷”“冷链贷”“养殖贷”等特色产品,与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推出“海洋牧场农担贷”“渔船抵押(担保)贷”等担保贷款产品,助力提升融资能力。
■ 向海图强 ■
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
海洋激荡着新时代向海图强的澎湃动能。
近年来,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至2023年底,广东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约4100千米,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如何持续绘好“海上新广东”的美好蓝图?
“广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极其必要。”专题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建议,推动“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广东在气候、市场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优势,建议以广州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也建议,聚焦金鲳等广东省深远海主养品种,强化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培育饲料效率高、耐粗饲料的新品种,开展全链条产业科技攻关。他还建议研究组建国家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用到产业,推动海洋牧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南海开渔
如何共同答好深海育种的时代命题?在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华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动,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科研力量、社会力量。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行业向现代化升级的方向,可以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水产养殖的发展瓶颈,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现代化跨越。尤其是在海洋牧场建设的背景下,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可以更好地联动,陆上设施化培育大规格种苗,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以规避风险,形成陆海接力,提升养殖效率。此外,降低原料进口依赖性、提升饲料转化效率,既是应对外部供应不确定性的被动选择,更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动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则表示,海洋牧场运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特征,其前中后期分别面临不同的痛点与挑战。前期应综合考量选址、品种、设施布局和种苗保障等关键因素;中期须系统应对种苗饲料供应、船舶维护、极端天气防范等现实挑战;后期则需有效处理市场价格波动、加工增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
针对相关建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回应道,将围绕“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加力提速推动近海传统网箱养殖“木改塑”转型升级;深入开展种业、装备技术攻关,丰富深远海养殖品种,重点发展抗风浪重力式深水网箱,适度发展桁架类网箱;加大保险财政支持力度,丰富保险产品。加快推进5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扎实建设一批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积极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提升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加快打造产加销贯通、渔工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万亿元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产业集群。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将大力培育海洋牧场装备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加强与海洋渔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配套企业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现代深远海养殖装备供给能力。同时,面向海洋牧场智能化高效运维、深海养殖网箱清洗等需求,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水下网衣智能清洗机器人研发,着力解决强附着物清洗难题,延长海洋牧场装备等设备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