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徐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

  广东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因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湾区胸襟培育新生态沃土,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

  为此,聚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尖兵突围”,要发挥广州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同时,要构建金融—转化“双轮驱动”新生态,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科技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企业等多元主体建立多层次多方位金融体系,依托主要创新机构、龙头企业等,探索采取母基金投资子基金及直投项目等多种模式,开展面向行业的原始创新、小试验证、中试扩产、规模制造等服务,缩短应用转化周期。

  另外,要激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生系统”。应充分利用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推动药械跨境审批使用等政策红利落地,释放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的巨大潜能。


饶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

  筑牢产业科技创新底座与强化电力能源关键保障,对支撑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围绕基础、前沿、交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有针对性地建设中试平台、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共享共用的配套政策体系。大力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培育电力电子领域龙头型制造业。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垂域应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深化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聚焦能源、交通、医药等关键领域加大精准改造、链式推广力度。

  同时,要践行“电等发展”理念,加大对跨区、跨省电力互济工程协调和支持力度。持续优化网架结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此外,要依托广东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对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分工认领、按表推进”。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吸引高端人才,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庄巍

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院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关键在于建立“产业需求驱动—技术成果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的正向循环,未来广东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实际需求开展研发,避免技术脱离应用、转化困难,持续完善循环创新链条,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冯兴亚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要培育新兴赛道新质生产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此,建议设立省级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相关创新主体,集中资源攻克技术难点;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制定、资源整合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要强化主业赛道核心能力,让供应链与创新链双向发力。建议设立攻关专题和精准扶持政策,支持整车企业牵头,联合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共建产业内循环,推动芯片从单纯产品替代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面向汽车智能化的要求,提前布局下一代先进芯片。

  要激活人才引育源头活水,让人才链为新兴与主业赛道赋能。建议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引育机制及配套政策,通过“筑巢引凤”引进高端人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强化人才培养,适配本地产业需求;同时,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更大自主权。


周振

省人大代表,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

  当下,如果没有扎实的创业基础环境,就难以形成成熟产业。为此,建议广东在经济、产业和人才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高效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一定表现为“大”,更体现在“重要”。以科学仪器、量子计算等领域为例,这类产业眼下虽规模不是特别大,却关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如果过分追求一时的产业规模,就可能会忽略萌芽状态的新兴产业。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建议优化审批流程,让政策红利更加精准地触达产业末端。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对产、学、研多个界面都能“打通”的跨界人才。建议积极寻找、培养、用好在产业界、科研界、管理界都有心得体会和成功经验的跨界人才。


肖志平

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新材料产业品类繁多、覆盖广泛,既有对传统材料的升级迭代,更有大量从无到有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亟须系统性法治保障发展。为此,建议研究出台《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通过立法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新材料产业攻坚计划目录与鼓励支持目录,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技术攻关方向和扶持政策,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为新材料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提供制度支撑。要加大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希望在新材料领域安排更多重大专项,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关键要素供给、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应用推广。

  瞄准加快建设我省新材料领域开放式创新平台目标,将重点打造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努力成为“开放式创新平台+应用场景创新中心”的创新枢纽,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需求与全球创新成果精准匹配,助力我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陈卫

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

  集成电路产业具有长周期、大投入、高风险特点。对此,建议保持战略定力与发展恒心,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引导长期投资,吸引优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支撑。

  要激发内生活力,强化创新主体协同。统筹既有主体培育与产业招商,避免资源分散,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格局,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

  要制定专项政策突破创新卡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抓手,聚焦硅光与光电融合、光计算、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广东优势领域,在资金、用地、人才落户等方面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推动高校强化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扩大培养规模、提升质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同步推进科技攻关与人才培育。


邵国安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在智能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实践中感到,高端场景准入严、复合型人才不足已经成为行业共性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重点领域链主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联合体研发项目。

  以广州数控为例,不少重点工程以及链路上的企业发展,都需自主研制大量测试设备与生产设备。希望政府部门给予企业更多研发投入支持,如对于链条上的企业上下游间的采购,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助。另外,建议政府部门鼓励高端精密制造企业采用自主研发系统与机床设备,降低高端场景的准入门槛,通过市场需求拉动自主研发高档数控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建议科学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保障良性竞争环境,维护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生态。


李百勇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

  康方生物扎根广东13年,在中山、广州建设4个药物创新科技园,自主研究开发了50多个创新候选药物。其中,全球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卡度尼利和依沃西均已获批上市。

  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如果想要高效、持续地开发具有国际创新竞争力的产品,就需要在研发、临床、扩产等方面进行长期投入。希望省市层面大力支持相关项目推进;同时,希望通过省市推荐,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支持帮扶。

  2024年发布的《广州市创新药械产品目录》,促进了创新药械在广州市内医院的准入工作,卡度尼利是首批被纳入目录的产品之一。下一步,建议进一步扩容该目录,将该目录适用范围逐步覆盖到全省。

  另外,建议持续畅通创新药械“进医院”机制,希望省内各级医疗机构继续落实好合理用药主体责任,及时召开专题药事会,合理使用医保目录内的创新药械,有效提升创新药械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展开查看更多
  • 省科技厅

    近年来,省科技厅聚焦“产业所需、科技所能”,在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实践。

    > 查看详情
  • 省发展改革委

    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一体提升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能级,在重大规划、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 查看详情
  • 省教育厅

    省教育厅将持续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资源,持续加大投入,支持省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集成电路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 查看详情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推动化工新材料攻坚方案落实落细,结合重点化工新材料56个揭榜项目的技术指标评估论证结果,做好攻坚项目遴选入库、资金拨付、项目管理等工作。

    > 查看详情
  • 省卫生健康委

    省卫生健康委坚持高水平医疗机构牵引、临床需求导向,从制度、平台、机制三个维度,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查看详情
  • 省国资委

    近年来,省国资委大力实施拓新工程,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