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系列专题会议 > 产业科技创新专场 > 会议报道

广州日报新花城 | 筑牢底座、尖兵突围 广东召开专题会议邀各方为产业科技创新“探路求解”

时间:2025-08-18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分享到:

  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因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如何打通卡点堵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持续“双向奔赴”,助力广东不断向“新”攀“高”?

  8月15日下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产业科技创新专场)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院士专家、人大代表、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多个重点领域,建言强化机制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引育,为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积极“探路求解”。

  据了解,与会嘉宾来自广州实验室、南方电网、省科学院、广汽集团、广州禾信仪器、广新集团、粤芯半导体、广州数控、康方生物等相关机构和企业。围绕嘉宾提出的问题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回应,表示将吸收相关建议,持续把短板补扎实,把优势做突出,全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更高水平。

  广东加速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省高企超7.7万家,连续9年排名全国第一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全省高企超7.7万家,连续9年排名全国第一。全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稳中向好,新一代电子信息等9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过万亿规模,前沿新材料等5个集群增加值增速超10%,有力助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和10.2%,集中体现了产业科技创新取得突出成效。

  近年来,广东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24家省实验室、2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59家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领域为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面向重点领域,广东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在电子信息领域,推动国产芯片在5G基站实现大规模商用,摆脱国外对5G基站核心芯片垄断;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建设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打造万亿级多模态基础大模型,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生物医药领域,广州实验室研发的全球首款抗甲流PB2新药“昂拉地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康方生物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在“头对头试验”中击败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有力支撑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体系化布局攻关项目,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着力解决芯片、智驾以及“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产业痛点问题……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成为广东加速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生动注解。

  各方积极“探路求解” 向产业科技创新要动能

  “机制保障”——探索具身智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小切口立法,填补未来产业立法空白

  会上,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专题调研情况,并从健全配套支持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制度、加大产业创新发展所需核心技术供给、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生态体系、强化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和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建议针对卡点堵点,尽快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

  调研组建议,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集中科研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为广东产业发展创造新领域新赛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网络,高效承接特色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加大对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级基金加大在广东的投资力度,拓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来源渠道,鼓励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为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试验性作用,调研组还建议,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产业领域,探索小切口立法,填补未来产业立法空白、创新制度供给。

  会上,广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平则建议,加快出台《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条例》,通过立法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新材料产业攻坚计划目录与鼓励支持目录,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技术攻关方向和扶持政策,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为新材料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提供制度支撑。

2.jpg

  “尖兵突围”——将大湾区建成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发挥广州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

  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其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分享广州实验室一线攻坚经验,并建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尖兵突围”,发挥广州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破解生物数据“卡脖子”困境。

  “我们当以破釜沉舟之志攻克‘卡脖子’堡垒,以湾区胸襟培育新生态沃土——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参天大树’扎根,专精特新企业如‘茂密灌木’丛生,在金融雨露与数据沃土滋养下,将大湾区建成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徐涛说。

  如何激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生系统”?徐涛表示,经过多年融合发展,粤港澳科技创新呈现空间连接、资源对接、机制衔接、产业链接的良性生态。“我们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推动药械跨境审批使用等政策红利实质性落地,释放三地协同创新效能。”

  “跨界融合”——发展飞行汽车等汽车跨界融合新兴赛道,供应链与创新链双向发力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汽车产业升级,培育新兴赛道新质生产力,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是汽车跨界融合的典型载体,不仅自身具有极高的商业与社会价值,还能带动芯片、传感器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目前这类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关键技术待突破、产业规模有限、应用场景不明确等突出问题。

  为此,冯兴亚建议立省级重大专项,重点支持相关创新主体,集中资源攻克技术难点;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电动汽车“新四化”资源与新兴产业共享、与产业链协同整合。此外,他建议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建设国家级应用示范区,全面开展多场景的应用测试,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与技术标准,抢抓产业发展机遇。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和渗透率大幅提升,但关键零部件配套资源略显不足,尤其算力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等领域自主能力薄弱。”冯兴亚提出,强化主业赛道核心能力,让供应链与创新链双向发力。他建议设立攻关专题和精准扶持政策,支持整车企业牵头,联合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共建产业内循环,推动芯片从单纯产品替代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提前布局跨域融合高性能芯片、车规级高速光通信芯片等下一代先进芯片。此外,加大对省内车规级芯片产线及先进封装工艺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梯度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头部企业在粤建厂,补齐制造能力短板。

  “强化底座”——赋能国家级平台释放创新红利,用好产学研跨界人才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还需要强化载体和能源保障、筑牢创新人才底座。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建议,筑牢产业科技创新底座、强化电力能源关键保障,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提供有力支撑。他提出,持续优化网架结构,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始终把广东建成“电力第一省”,保持粤港澳大湾区供电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作为来自国家级智能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双链主企业的代表,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国安则建议加大对“链主”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链主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以“链主”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联合体研发项目。

  结合粤芯半导体的实践与行业观察,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广东省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陈卫在会上建议赋能国家级平台释放创新红利,充分利用中新知识城、广州东部中心、南沙国家级平台等载体政策优势,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创新竞争力,支撑“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发展内核。

  同时,陈卫建议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抓手,聚焦硅光与光电融合、光计算、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广东优势领域,在资金、用地、人才落户等方面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精准攻破“卡脖子”难题。在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推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沙)等高校强化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扩大培养规模、提升质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同步推进科技攻关与人才培育,破解人才短缺瓶颈。

  “我们要去寻找、培养和用好在产业界、科研界、管理界都有成功经验和心得的跨界人才。”在广东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学教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周振看来,无论是战略支柱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产学研融合都是必须做的事情。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