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蓝碳交易促进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时间:2024-05-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吴晓莉

  一、背景

  (一)中央要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

  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要求“探索海洋碳汇参与资源减排交易,鼓励地方研发和交易生态系统碳汇产品,培育和促进生态系统碳汇市场良性发展”。

  (二)发展蓝碳交易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

  蓝碳即海洋碳汇,是高效的长期碳汇,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碳储存密度大等特点。发展蓝碳不仅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生态养护水平,还是“减排”之外的另一条重要路径,可以分担和缓解碳排放压力。

  目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可的三种蓝碳生态系统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我国发展蓝碳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约2.7万公顷)、海草床(约2.65万公顷)、盐沼(约12.34万公顷)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其中,我省分布有约1.06万公顷红树林、1294.52公顷海草床、1258公顷盐沼。

  二、现状

  (一)蓝碳市场培育和蓝碳交易制度建设在推进中。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双碳背景下,蓝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逐步成为国际政策和碳交易关注的一个重点方向。但是,蓝碳市场是一个全新领域,国际社会尚未形成标准化的交易机制,在我国也刚刚起步。近几年,广东湛江、深圳,山东威海、青岛,福建泉州、厦门等沿海城市纷纷开展蓝碳交易实践。迄今,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蓝碳资源产权分配制度、蓝碳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蓝碳交易标准机制。

  (二)深圳探索形成了可持续的蓝碳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1年7月,深圳成为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以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保护碳汇为交易标的,开展了自然资源“增汇”的碳汇市场化交易的创新探索。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758公顷,包含约126公顷红树林地,已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深圳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了全国首个“红树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碳汇方法学,建立了自然资源碳汇量核证、碳汇价值评估、碳汇交易机制、碳汇登记等全链条制度,构建了红树林碳储量碳汇核算地方标准。去年9月26日,深圳以拍卖方式溢价165%完成了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刷新了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单价。拍卖所得上缴深圳市财政,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这次实践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碳汇资产的一级市场交易;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优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向自然资产管理的务实创新。

  三、建议

  (一)积极推动我省蓝碳资源确权,着力培育蓝碳市场,推动蓝碳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我省蓝碳资源进行确权登记。加快推动建设我省蓝碳交易一级市场,将全民所有的蓝碳资源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实现资产转化,并考虑进一步利用金融工具实现资本转化,以充实自然资源养护资金,有效缓解投入不足的困境。同时,推动完善蓝碳交易二级市场,以进一步做大做强蓝碳产品交易,形成规模效应。

  (二)支持深圳抢抓国际社会尚未形成蓝碳产品标准化交易机制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港澳与国际接轨等优势,建设国际蓝碳交易中心。深圳确立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落户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并拥有发达的市场平台和金融体系创新优势。建议支持深圳基于试点经验建设国际蓝碳交易中心,搭建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蓝碳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各类蓝碳产品价值科学核算方法,建立健全蓝碳交易制度体系。全方位服务我省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并为我国争取国际蓝碳市场主导权和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提供支撑。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