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推动数字赋能广东实体经济品牌提升的建议
张亮
一、案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任务,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文件,均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壮大。近几年,广东接连出台政策,不断增强广东数字经济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总体规模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广东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省超7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壮大数字经济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效、增值、增富”效能凸显。
为促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议广东健全机制、加大投入,依托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链,持续加大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品牌提升,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
二、建议
(一)加强数字品牌营销,提升广东实体经济品牌影响力,讲好广东故事。支撑广东故事的核心内涵,在于代表广东独特价值的各种资源,包括历史遗产、产业集群、人居环境等等。“东南西北中,发财去广东”,这句被广泛流传的话,在当时既是对广东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鲜明主张,也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战略最好的诠释。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议深入挖掘产品品牌、城市知名度、产业集群资源,持续讲好广东故事,累积强化广东的品牌拉力,提升原有的品牌体验,进而达成更新品牌塑造的目标。
除了城市宣传画册、广告片、专题图书等常见传播手段,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借助社交媒体、直播电商等新型数字营销渠道,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沟通,各种营销传播手段互相配合赋能,更生动的展示和传播广东故事和广东品牌,增强情感联系,至关重要。
建议政府部门能在传播资源、传播玩法、营销机制上,更加大胆和突破,充分开放政府核心公共传播资源,鼓励打破行业壁垒,鼓励实体企业与互联网服务、数字技术服务企业、政府公共资源开展跨界合作,数实融合,共同打造新场景、新服务、新产品,输出更多广东故事,用数实融合的手法,助力广东优势产业集群的品牌打造,助力制造业家当做得更厚、更优、更强。
(二)强化数字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将广东打造成全球数字人才最向往的就业目的地。大数据在经济创新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数据要素的狂飙突进下有任何削弱,对数字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缺口。人是引领大数据释放创新红利的主导力量,只有同时具备掌握大数据技术、深刻理解现有业务、善于运用数据手段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才能点石成金,令大数据成为推动企业和社会数字化发展的“石油”燃料。
具体措施建议上,一是面向全球积极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建立引进机制和市场化激励机制,大力支持跨境电商、直播电商、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营销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国内外交流、培训资助等。二是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引导大企业建立技能转岗培训机制,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对完成数字技能转型的人才和企业进行激励,营造学习数字化技能的社会氛围,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助力数字人才汇聚,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打造数字人才集聚的创新创业热土。
(三)加大数据制度创新,为数据高效流通创造有利支撑,在制度上为数字赋能广东实体经济提速。2023年11月《“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总目标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化水平最高的湾区。对标全球领先地区,加快建设大湾区数字产业发展新高地、数据制度创新的先行区。
建议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基础性制度创新,为数据高效流通创造有力支撑。利用广州、深圳两个数据交易所,加快数据产权运行机制构建,推动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的合规登记,保护各方权益,降低交易风险。加大产业基金、开放场景、政策扶持等保障力度,营造最优数据产业生态,加快培育一批品牌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吸引更多数据产业新势力企业集聚。增强关键技术应用,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手段,打造一批品牌数据产品,实现数据可管可控、高效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