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培育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若干建议
王斌
2023年年末,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战略性细分产业赛道深耕细作,是广东高成长性优质中小企业的“排头兵”。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快速成长为上市企业、“单项冠军”,也是广东围绕落实“1310”具体部署,大力实施“制造业当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
一、背景
近年来广东工信厅联合多部门实施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对接专项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上市。2023年7月以来,我带领课题组跨城调研数十家广东和长三角的“小巨人”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为广东上千家“小巨人”画像,发现目前广东仍存在“小巨人”上市占比不高、融资对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融资需求仍未完全满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广东上市“小巨人”数量及占比不及苏浙。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广东累计上市“小巨人”有241家,上市占比仍仅16%左右,上市数量及占比均低于江苏(284家,占比19%)和浙江(244家,占比17%)两省;广东去年新增上市“小巨人”数量21家,也不及苏浙二省。从上市板块来看,粤苏浙上市“小巨人”都以新三板、科创板和创业板登陆为主,其中广东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与江苏拉开较大差距,而这两个全新板块是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资本化的重要选择。也就说,广东“小巨人”尚未抓住北交所、科创板开板、创业板全面实施注册制的上市利好,加快资本化运作做大规模。
图:粤苏浙三省“小巨人”上市板块分布 (单位:家)
数据来源:Wind,统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数据
(二)“小巨人”渴求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的赋能。近年来政府引导性基金和以深创投、粤科系为代表的国有资本积极投资布局专精特新企业。比如,截至2023年7月底,深创投投资的“小巨人”达298家,粤科金融集团2023年直接投资的项目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70%,其中小巨人企业占比20%。但数据显示,在广东“小巨人”企业中,曾获得过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基金投资也不到10%。同时调研也观察发现,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地还有不少“小巨人”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资本市场关注的仍不多,特别期待政府配置更多产业资本、场景和生态等生产要素。
(三)“小巨人”出海需要得到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的护航。广东“小巨人”以及不少“单项冠军”都具有外向型的特点,海外订单占比高。在新一轮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不少广东“小巨人”已经开始海外生产基地的布局,但是由于当地法律法规、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他们的出海风险加大,成本增高。
基于此,本人提出加快将“小巨人”列为上市预备队,设立专精特新母基金,提高要素配置针对性的建议。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二、建议措施
(一)创新挖掘潜力“小巨人”的渠道,支持链主企业推荐申报及培育“小巨人”,推动全产业链协同融通发展。近年来广东发挥政策性资金引导带动,聚焦新能源、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累计投资孵化了121家企业成长为“小巨人”,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数据显示,部分战略性产业赛道的“小巨人”仍然较少,如汽车产业作为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小巨人”仅30家左右,说明对这些赛道“小巨人”的发现和挖掘仍不足。第一,全面梳理战略性产业短板实施精准培育。精准锁定新能源与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赛道,筛选一批优质且具有潜力的重点中小企业,入库培育为“小巨人”乃至“单项冠军”。第二,支持链主企业推荐申报及培育“小巨人”。依托战略性产业链主企业推荐申报及培育“小巨人”,鼓励链主企业的产业基金、实验室和云计算等要素向“小巨人”倾斜,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整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第三,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培育“小巨人”。以跨地市产业集群(如广州、深圳和肇庆广东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都市圈的建设,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培育更多“小巨人”,推动全省范围内的产业链协同融通。
(二)以专精特新母基金为纽带,借助资本以投代招、做大市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省工信要联合省财政等多个部门精准支持“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不仅是“给补贴”“给贷款”,更要“给市场”“给资本”。第一,支持设立专精特母基金。依托政府投资基金及国资基金打造“投资+孵化”模式,鼓励和支持广东国资产业投资机构与地方政府性基金合作,共同出资设立专精特新母基金,赋能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可借鉴参考合肥、成都等地经验,对于优质项目形成“接力投”机制,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打造完整的投资体系;第二,政府和资本联手“引进来”。关注全国的“小巨人”企业,政府和投资机构联合对被投的潜力企业实施“以投代招”,重点引进一批长三角优质项目在广东落地布局,拓宽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培育项目来源,补齐广东战略性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短板。第三,投后赋能助企业“走出去”。广东各地政府要为广东本土专精特新“小巨人”链接更多市场资源,发挥不同基金间的联动效应和资源共享,带动广东“小巨人”在长三角投资布局,进一步拓宽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
(三)把“小巨人”列入上市预备队,按照个性化要素配置要素,侧重于数据、场景、生态开放。鉴于“小巨人”所需生产要素全面改变,侧重于数据、场景和生态开放,培育“小巨人”为上市企业要适应它们的个性化要素需求,为“小巨人”激活数据、场景等新型要素的乘数效应,同时由政府牵头组建专业服务生态联盟。第一,加大政府公共数据与场景开放。搭建政府侧公共数据与场景开放常态化供需对接平台,对符合政府采购需求的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和服务予以优先购买,明确政府采购项目对“小巨人”的采购比例、预付款比例等。第二,支持“小巨人”数据资产变现。鼓励和支持“小巨人”梳理数据资源,挖掘与确权企业数据资产,并通过银行贷款、股权交易、数据交易等场景实现数据资产变现。同时企业可通过建立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内数据治理,系统管理数据全生命周期和数据使用工具,确保数据资源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变现性。第三,构建专业服务生态联盟。加快将“小巨人”列入上市预备队,由省工信牵头、联合金融局等部门,组建银行、创投机构、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科研院所的专业服务生态圈,为注重技术、快速奔跑的“小巨人”上市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建议广东省政府可以借鉴我们在越南、墨西哥等地看到的例子,由政府和国有企业牵头打造当地的产业园,或者与当地产业园运营方形成合资企业的方式,为出海企业提供落地的配套服务和运营载体,提高他们落地的效率,减低落地的不必要“学费”,尽快打开当地业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