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建议
骆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冷链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冷链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产品上行、提高物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断链”、“伪冷链”等问题突出,围绕农产品产地集散、优化冷链产品销地网络,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迫在眉睫。
一、事由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其中鲜活产品及果蔬产品占60%以上,而美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在97%,日本的肉类冷链流通率高达100%,我国只有57%的肉类通过冷链运输到异地销售。我国肉类腐损率约为12%,果蔬更是高达20%~30%,而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的保障下耗损率不到10%。农产品物流成本以及腐损率过高,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成本高。原因在于信息化程度不够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蔬菜中间要转运四到六次,而每一次搬运都是成本的增加,这搬运的还不是初加工、深加工产品,而只是原材料,这就是市民买的菜价跟菜农卖的菜价差距较大的原因。
(二)生鲜农产品流通价格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供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生鲜农产品供应的周期性导致农产品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两者的不平衡导致了生鲜农产品销售难度高,加之生鲜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严重缺乏,使得产品在短时间内必须要实现快速销售,“最先一公里”的基础设施的匮乏导致了菜贱伤农。
(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运输损耗巨大。目前运营中的冷冻冷藏运输设施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冷链保障,造成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此外,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无法得到控制和整合,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不可避免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
(四)冷链物流运输存在高耗能现状。冷藏车满载率一般不足60%且不同品类的货物包装、分装容积不同,客户零散、温度段复杂多变,地区跨度有大有小、时间段灵活复杂,使用时间不固定。冷藏车(箱)市场“山寨工厂”多,二手箱充斥市场,能耗高、污染重、无追溯;且在城市配送和支线运输环节,高耗能柴油冷藏车无法在全时间段进入市区,导致配送时间长,环境污染问题。
(五)多数现有冷藏装备制冷方式无法适应长时间运输。多数机械式冷藏装备一般采用压缩机制冷机组方式进行制冷,无法实现长时间或长运距的公路或者铁路运输。机组不能停机,远距离运输油耗大,能量存储分布不均,无法利用峰谷电价进行成本管控。
二、建议
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支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生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议:
(一)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点,重点支持建设田头移动冷链设施。围绕“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到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鲜活农产品,建议合理布局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补齐“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设施建设短板,可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择优支持蔬菜、水果、肉类等产业重点县开展整县推进。依托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重点支持建设田头移动冷库、预冷设施设备和其他配套设施设备。
(二)推动标准化模块化可移动的冷链方舱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以及先进制冷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针对不同冷链货运场景,实现“田头”到“舌头”的一仓直达,实现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的三端融合,联程转运不倒托、不倒仓,降低冷链物流中转以及搬运成本。
(三)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在传统制冷技术的基础上,支持研发液气相变、固液相变、即拆即用制冷技术、单元化标准化冷链技术、物流追踪系统平台。加强冷链先进技术的应用,多种制冷和运输方式结合应用,推进先进保温材料、蓄冷材料、变频制冷机组组合使用,利用能耗双控、削峰填谷的政策实现节能减排。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行业升级问题,形成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
(四)利用新能源物流车结合冷链技术,实现支线与干线的绿色冷链货运配送。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