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4-05-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吴以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广东省召开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着重指出“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以走在前列的担当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我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差距、加快扩量提质的驱动力仍需提高、协调融通发展的聚合力依然不足、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力亟待提升,仍需滚石上山、爬坡越坎。

  “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路径。但近年来,我省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缓慢。工信部发布的第五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中我省“示范企业”仅6家,远低于浙江13家、上海10家、江苏10家,位居全国第八;“示范平台”4个,“示范城市”仅1个。超过九成企业对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认识不够,甚至陷入“去制造业”认知误区。

  为此,建议:

  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服务制造化、制造服务化,以服务带动制造、以制造促进服务”,巧用“加减乘除”,向“两业融合”要答案,助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内生动力,激活自驱发展,营造融合自持生态。一是提升企业对“两业融合”的思想认识,可组织企业开展专题培训,包括专家课堂授课、政府组团赴先进地区、企业游学等,系统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案例与实践经验,强化对“两业融合”的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切实提升融合内驱力。二是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专题头脑风暴、看样学样等加快企业服务模式、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成长路径。三是多措并举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多路并进开展“两业融合进万企”主题活动,在初始阶段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试点企业开展专项诊断咨询,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建议。

  (二)“减”少隐性成本,打造公有平台,构建融合服务体系。一是引育服务型制造网络平台,打通多场景、广渠道、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与跨界融合,建设“数字+服务+制造”专业平台,打造基于云服务的企业协同研发、制造、服务的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培育发展定制化服务、协同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二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共享制造模式,集聚全区分散闲置的生产制造资源,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与高效协同。三是通过建设由政府主导的融合资源超市与一揽子服务体系,实现中小制造业企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就“资源、要素、产能、市场”的高效对接与深度整合,以“政府红娘”来切实增强企业家融合的信心底气、以“融合超市”来有效提升融合的便利程度,充分释放公共服务的乘数效应。

  (三)“乘”以产业数据,夯实数字技术,增强融合幂数效应。一是以产业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为切入点,支持细分领域大数据中心、专用算法库建设,提供公共的“产业大脑+数字工厂”融合体系服务,提升“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水平、提高深度上云上平台效能,赋能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两业融合,持续发挥产业数据“助推器”和“牵引绳”破局成势价值。二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以“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产业数据仓为依托,提供公共的“产业大脑+数字工厂”数实融合体系服务。三是针对“两业融合”面临的共性基础问题与“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融合典型模式,为企业提供鲜活案例,通过标杆示范,以“头雁领航”激活“群雁齐飞”。四是利用我省“制造业当家”建设等金字招牌,招引一批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鼓励与省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双向奔赴,在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上加大“数据+硬件+服务”模式的先行先试力度与成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业态模式和转型路径。

  (四)“除”去体制梗阻,加强政策引导,构筑创新保障制度。一是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两业融合”发展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与隐性壁垒,打破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推进公共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放宽市场准入,深化资质、认证认可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性创新。二是尽快制定《广东省支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发展的若干措施》并作为《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政策补丁以有效实施与落地见效。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和引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型企业、平台的财政、土地、金融、人才要素的支持。三是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中小企业两业融合”专项金融产品,为企业和项目提供适应其生产和建设周期特点的中长期融资,完善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借鉴与创新应用“汽车4S店”贷款做法,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