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强水下考古建设海丝名城的建议
王小萍
一、有关情况
1987年,被称为中国水下考古元年,“南海I号”的发现,是中国水下考古正式诞生的三大标志之一。30多年来,“南海I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全过程,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获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时代“广东省十年十大考古发现”,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享誉国际考古界,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成果,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如今,广东因“南海I号”等水下考古取得的巨大成果成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祥地。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持续关心支持“南海I号”的保护利用工作。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南海Ⅰ号”世界级考古品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列为我省实施博物馆改革发展计划,全力推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重点支持对象。作为文化强省重点建设项目,落户海陵岛建设的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即将建成。
二、建议
(一)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做强水下考古,保持广东省水下考古优势地位。尽快明确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管理体制,按照其建设的初衷,匹配相应的机构职能,加快与广东海丝馆的协同发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共建共管的管理机制,将运营经费纳入省级财政统筹,并在人才、编制、政策上给予支持。支持广东海丝馆和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体化管理,加快“南海I号”文化整理,尽快完成文物的登记入藏。发挥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海洋文化遗产考古保护实验室的功能,推动国家文物局挂牌成立中国水下考古广东基地,将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纳入全国水下考古布局,建设全国水下考古高地。支持广东海丝馆与海丝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水下考古项目,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二)建设“南海I号”文化品牌为核心的海丝名城。基于“南海I号”考古发掘已完成,进入船体总体保护阶段,按照保护工作要求,结合展示需要,充分利用“南海I号”文物,提升基本陈列展示,从船体的720度展示到船载文物分类分项,全面展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贸易状况,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建议国家、省文物部门把广东海丝馆的展陈升级纳入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由国家和省解决项目专项资金约1.5亿元。充分利用“南海I号”品牌优势和海陵岛自然人文资源,以“南海I号”仿古船文化景观建设项目为契机,推动建设以“南海I号”为核心的海丝文化产业带,丝路文化深度体验区,让海陵岛成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丝路名城,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建设中华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