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黄丽忠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风景线”“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0部委《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林改发〔2021〕104号),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竹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将竹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推进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以竹代棉、以竹代粮、以竹制肥、以竹产能等现代竹产业发展,特别要发挥竹子在减少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为解决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方案,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此《实施意见》的出台,为我省竹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我省发展竹产业的优势条件
广东是竹资源大省、全国竹产业产区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省竹林面积710万亩,主要种类有毛竹、粉单竹、青皮竹、茶杆竹等材用竹,还有麻竹、甜竹、雷竹、罗竹等。全省竹加工企业2243家,主要有竹笋加工、竹浆造纸、竹地板、竹家具和竹制日用品、工艺品等,竹业年产值135亿元。2022年,粤北地区韶关市竹林面积达到223.7万亩,占全省34.2%、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毛竹面积158.7万亩、丛生竹65万亩,年产大径竹4073万根、杂竹85.7万吨,仁化县竹产业发展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广东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
二、发展竹产业面临的困境
(一)竹林资源“点状分散”。虽然我省竹材资源丰富,但竹材资源利用率低,竹产业基础薄弱。竹子生产以农户分散单独种植为主,竹林普遍缺乏管护,竹产量、质量较低,总体处于传统粗放种植阶段。以韶关为例,全市共有加工竹企140家,其中小微企业10家、占74.3%,年产值超2亿的大型企业仅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4家。其中,竹加工基础较好的仁化、南雄分别有竹类加工企业55家、40家,但上规纳统企业分别仅有2家、3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等模式连片规模种植的较少,没有形成优势,集约化种植度低。
(二)企业发展类型粗放,科技程度低。我省竹类加工企业大多以作坊式生产为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大多是初级产品(如竹牙签、竹筷等)或无精细加工的竹板材类产品,企业之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各自为营,没有规模效应,产品价值总体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经营管理粗放。部分市县和企业正在大力改造低产低效林,培育丰产毛竹,但是占比低、见效慢,采用新技术少,林下经济等综合利用也尚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竹农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抚育留养,竹林单产较低,平均仅30-40根/亩·年,低效竹林提质增效任务艰巨,资金需求巨大。
三、建议或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确保要素保障。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竹产业,为竹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要求,明确优先保障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竹林生产经营配套设施建设等用地需要,强化财政对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竹林改造提升的资金保障,通过造林补助、森林抚育补助、竹企业奖补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省财政从支持竹林规模经营、支持高产竹林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竹林区道路建设到支持竹加工园区及企业引进、培育,支持企业提升改造以及支持竹文化竹旅游融合发展,竹产品交易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粤北韶关等竹资源丰富地市资金支持。
(二)加强项目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开展竹林景观提升工程,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做好项目前期策划包装,引进资金雄厚的运营主体、科普研学和自然教育团队机构,建设竹林康养、竹生态科普基地、主题公园等体验模式,开发以“竹生产、竹体验、竹养生、竹观光”为内容的全竹体验文化项目,将竹林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挖掘和传承竹林文化,如竹编、竹雕、竹纸等传统工艺品和竹文化节庆活动,推动竹产区与旅游、教育、文化综合开发利用。
(三)加强科技应用,坚持创新发展。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提高竹林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推广应用新型竹材和竹制品的生产技术、开展竹林种植和采伐的机械化作业等。推动现有的竹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标杆。培育竹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推进重组竹、竹集成材、竹缠绕复合材料发展产业项目,促进竹产品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推进竹加工产业创新发展。坚持“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竹产业资源资产价值化。
(四)加强联动发展,打造文化品牌。以竹林资源为依托, 建设竹林风景线。在竹林风景线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竹林资源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开发利用,保持原生态的景观和特色。同时,深入挖掘竹林文化的内涵,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意相结合,注重竹文化融合利用。联合推出我省多条竹林生态旅游线路,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竹林的美丽和神秘。建设多个竹林生态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的休闲环境。推出专门的露营区和团队建设区,为游客提供完善的露营设施和团队建设活动,打造我省独具特色的竹林风景线旅游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