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抢抓元宇宙“爆发式”发展机遇前瞻布局我省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4-05-08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黄丽忠

  一、背景或事由

  (一)元宇宙产业的发展现状。元宇宙(Metaverse)是多种新技术融合产生的新型虚拟现实交互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的集合,是现阶段各大技术的综合构建,是高新科技发展达到“奇点”后衍生的概念性产物。其发展和落地有赖于区块链(Bockchain)、交互技术(interactivity)、电子游戏相关技术(Game)、人工智能(AI)、网络和运算技术(Network),以及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等六大技术支撑,统称“BIGANT”(“大蚂蚁”)。但目前该六大技术尚未达到要求,元宇宙场景从概念到真正落地还有待于各类技术突破,以及多项技术综合应用的突破。

  目前,元宇宙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场景,与未来的成熟形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也意味着元宇宙相关产业可拓展的空间巨大。近年,我国元宇宙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元宇宙行业发展与创新。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十五章《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里,明确了我国需要发展的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清单,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覆盖了元宇宙感知、计算、决策到应用场景的核心技术支撑。

  (二)元宇宙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一是在生产力上,存在市场规模小、应用场景少等问题,只有少量领先型用户,难以产生大规模经济效益;相关新兴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多,但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高,即基础创新尚可,落地应用不够;产业成长能力较强,但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缺乏一些关键环节的支持。二是在稳健性上,潜在主导技术相互竞争,不确定性高;核心产品种类少、性能不稳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潜在标准相互竞争;舆论泡沫仍然存在等风险。三是在组织结构上,存在核心企业尚未明确;配套投入企业数量少,与核心企业处于搜寻、协调过程;中介组织数量少,水平较低的特点。四是在服务功能上,存在技术、资金、创业等相关支撑要素短缺;政策缺位,监管体系不完善等特点。五是在适应性上,存在产品价格较高、体验感有待提升、内容过于单一等不足;对其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可能对一些传统产业造成冲击;元宇宙产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的建立,可能带来高能耗问题。

  二、建议或措施

  (一)优化区域格局,抢滩布局数字经济发展新“风口”。

  一是加快长远布局和分步落地统筹谋划。研究出台省级层面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强长远谋划和顶层设计,瞄准远景目标体系化布局,统筹规划各地市错位协调发展。继续鼓励发展专业芯片、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等基础赛道,同时把握元宇宙创新融合加速迭代的特点,着力推动元宇宙相关专精特新技术发展,鼓励攻坚关键基础软件、高端基础电子元器件和协同平台等技术,分阶段、有侧重地加快重点成果落地应用。二是加快产品迭代和服务升级。瞄准XR、数字孪生、数字货币、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类脑科技、核心算力等新兴赛道,以元宇宙典型产品为载体,拓展新终端、新应用、新服务。加速沉浸显示终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XR头显、裸眼3D等产品向低功耗、轻量化、广视角方向发展。结合动漫产业拓展元宇宙入口,丰富基于手机、计算机等终端的元宇宙应用。发展数字人及其周边产品,创建具有南粤特色的历史文化应用场景,打造一至多款极具辨识度的虚拟数字人作为当地形象代言人。三是加快构筑协同发展产业生态。着力培育引进元宇宙龙头企业,提升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大湾区元宇宙产业链联盟,打造产业生态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对核心细分领域知名企业、极具市场前景的创新型企业、引爆性项目、顶级研发机构、自主技术创新平台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支持,结合《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榜》,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鼓励各区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元宇宙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园和集聚区。鼓励创建工业生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商贸创意、智慧城市等虚拟现实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工信部“虚拟现实+”示范园区。

  (二)深化赋能增效,培育虚实互促的工业元宇宙。一是探索推动工业全流程的元宇宙化改造。布局打造一批产线、工厂、园区级的工业元宇宙应用,基于空间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将现实工业环境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场景构建数字孪生平台,通过生产设备、人员和系统的虚实映射融合,优化提升生产流程和效率。打造基于工业元宇宙的营销平台和虚拟培训系统,提供沉浸式学习培训环境。二是加快重点行业工业元宇宙布局。针对汽车、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等离散型制造行业,推动设计、仿真、验证等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实现基于工业元宇宙的协同设计和协作生产。针对石化、钢铁等流程型制造行业,推动工业元宇宙在物料配方优化、工艺模拟仿真等关键场景中的应用,开展危化品等高危生产环境的虚拟化工作,实现高危生产环境下的少人或无人作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发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统筹推动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超清视界元宇宙领域的新技术、新趋势、新应用。三是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充分发挥国际数字枢纽运营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和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广东分中心的作用,鼓励平台和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建设工业元宇宙数字身份管理平台,构建工业全链路可信识别服务体系。先行先试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鼓励建设算力算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工业数据要素资产化,并通过南方数交所等专业机构上市交易,打造工业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探索工业数据确权、定价和交易机制,培育工业数据流通的新场景、新模式和新生态。

  (三)强化场景开拓,打造沉浸交互数字生活应用。一是推广沉浸交互的生活消费场景。优化城市发展规划,推动元宇宙新技术、新产品在商贸、旅游、社交等生活消费领域的应用,拓展元宇宙产业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商品三维模型数字人主播、虚拟商场,结合XR技术提升沉浸式购物体验,打造元宇宙商业街区。鼓励元宇宙产品应用于非物质遗产、文化古迹、博物馆、旅游景区等,积极拓展数字人讲解、VR预览、AR导览、MR演出等服务方式。培育建设虚拟化办公平台、展示中心和线上虚拟展厅服务,组织开展元宇宙技术产业竞赛和产品展示等体验活动,打造元宇宙广交会、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等品牌。创新丰富元宇宙消费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二是虚实融合增强公共服务效能。拓展数字政务平台应用场景,引入数字人客服、实景导航等在政务服务应用,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元宇宙政务服务体系。构建全业务的公共法律服务数字化智能平台,全时空在线进行诉前分流、调解、司法确认、仲裁等事务。鼓励数字孪生等技术在临床诊治、康复护理、远程医疗等场景的应用,支持元宇宙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新型服务平台,推动优势医疗资源普惠共享。加快构建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教育教学环境,鼓励学校搭建元宇宙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三是深化元宇宙应用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元宇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信息感知和管理调度,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构建虚实一体的元宇宙应急管理系统,为应急事务的监控、处置、指挥、训练等提供有效工具。拓展“穗智管”应用场景,建设实时监测、沉浸映射的智慧城市,赋能城市交通管理、安全防范、管网诊断等重点场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四)夯实发展基础,构建系统完备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全面梳理元宇宙产业链标准化需求,构建元宇宙产业标准规范体系,抢夺下一代互联网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企业等单位重点围绕基础共性、互联互通、安全可信、隐私保护和行业应用等,积极参与制定元宇宙经济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自主制定元宇宙经济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支持发展元宇宙技术相关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标准试验验证平台。二是提升创新支撑能力。支持建设元宇宙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载体,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加速元宇宙技术成果落地商用。构建元宇宙产品评估评测体系,提升元宇宙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元宇宙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对技术专利、软件著作权、算法及数字内容等的保护,建立完善元宇宙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征信和快速维权及多元纠纷解决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元宇宙发展,营造健康可持续的产融合作环境。三是打造一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6G、千兆光网、北斗卫星导航、卫星互联网等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满足元宇宙高速率、低时延、全域立体覆盖的应用需求。推进粤港澳超算中心、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通。推进建设数据中心、超算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储存和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计算体系,探索建立算力交易平台和市场,促进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为元宇宙超高内容拟真度、实时交互自由度提供算力保障。发展区块链基础设施,试点去中心化场景应用,支撑元宇宙可信存储需求。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职业学校设置元宇宙领域相关专业,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建设元宇宙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重点培养引进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产业的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推动构建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的从业人员权益保护机制,探索建立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