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基层博物馆运营困境的建议
陈锐
近年来,国家对博物馆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通过多方努力,各级博物馆逐渐改变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出现了“博物馆热”的良好现象。但随着大量观众涌入,工作量、工作经费成倍增长,对基层博物馆的运营提出了巨大考验。
一、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当前基层博物馆运营面临的困惑,集中在资金与人才两大方面。
(一)运营资金不足,基层博物馆工作开展困难。一方面,地方运转经费补助“零投入”,目前大多数基层博物馆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为主,根据《广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粤财科教〔2022〕262号)规定,运转经费补助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事权分级、分档确定,并按财政事权由省级与市县共同承担支出责任,然而地方财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对运转经费补助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削减,甚至出现了“零投入”的现象。由于经费短缺问题,许多基层博物馆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陈列展览不能提升更新、宣传活动也不能有效开展,只能长期维持低水平运行状态。另一方面,运转经费补助由原来的按博物馆等级和运行评估等次确定转变为按行政隶属关系确定,运行业务量相同的情况下,运转经费补助却有着巨大差别,且基层政府基本不再给予资金支持,导致同等标准评估制度下,基层已定级博物馆难以实现现有等级的业务目标。
(二)人员编制名额不足,基层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博物馆的事业编制几乎“零增长”,县级博物馆的编制人员多在10人以下,与现有的参观人数、建筑体量、社会责任不匹配。近年来,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数已增长了数十倍,与之相对应的人员编制却迟迟不能配套增长;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从业人员属于“半路出家”,专业背景出身的人才,相对于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比例较低;受实际条件的诸多制约,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往往没有专门岗位,且通常还会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日常管理工作烦琐无序,每个馆员既是展览活动的方案策划、执行者,也是馆藏文物管理和研究者,还是地方文物保护工作和文物普查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而与省市级博物馆相比,基层博物馆普遍工资待遇较低,职称评定困难,个人上升空间有限,基层专业文博人员流动频繁。
(三)基层博物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在基层,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看到许多珠三角地区大型博物馆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展览、文创产品做得越来越好,自然而然会对自己身边的博物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宣传推广、藏品管理、信息化发展各方面,与发达地区在经费投入、文物资源、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二、意见与建议
(一)加大对基层博物馆的财政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力度,优先考虑根据博物馆级别、面积、运行情况等合理调整运转经费补助标准,保证地方财政对基层博物馆的资金支持每年稳定增长;健全激励机制,坚持规划、资金、政策等要素优先向基层博物馆倾斜,加大对由于经费短缺导致运行困难及运行目标难实现的基层二、三级博物馆进行资金、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基层博物馆发展和基层文博工作人员发展专项奖励,鼓励基层博物馆提升运转水平,有效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基层文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着力保障基层文博工作者待遇。根据博物馆等级、建筑体量等实际情况扩大基层博物馆编制名额,加大招录招聘力度,坚持空编必招、应招尽招,着重向基层博物馆倾斜,从源头上不断增加基层文博人才供给;着力保障基层文博工作者待遇,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等向粤东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博工作者倾斜,有效基层文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职称评定困难问题;重视解决基层超工作量、节假日需上班等问题,调动广大基层文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加强对基层博物馆的业务帮扶,提升基层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大型博物馆资源、专业人员优势和带头作用,制定博物馆帮扶方案,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开展人才交流培养等方式开展对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展陈提升、文创开发和信息化发展等内容的一对一帮扶,切实提升基层博物馆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