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建议
石欣
近年来我国城市频发的暴雨洪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基础设施负荷不断加重,科学规划防灾减灾很难跟上,这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应对能力亟待提升
没有完全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在公共危机的应对方法上,政府有关部门由于“责权利”等诸多因素,以及行政权力的结构,都使得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上级拍板的处理模式,延误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预防战略和政策规划。
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欠缺
一是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宣传教育经费无着落,而且几乎都没有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计划。二是宣传部门重视不够,新闻媒体忽视防灾减灾节目的制作,致使公众在灾害降临时不知所措。三是教育部门重视不够,防灾减灾教育不能纳入课程体系,使中小学生长期处于“灾盲”状态。
三、生命线网络防灾抗灾能力有限
我国城市供电、供水、排水防涝等生命线网络,通常采取重地上、轻地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地下管网设施连通性差、设施陈旧、缺乏维护,普遍处于满负荷运行临界点,甚至长期超负荷运行,缺少必要的安全储备,防灾抗灾能力严重不足。
四、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我国科技支撑能力还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对防灾减灾的要求,如在汶川地震救灾中,由于缺乏具有全天候飞行能力和重型装载起吊能力的直升飞机,无法通过大规模空投作业将专业救援人员、大型救援设备运送至灾区,影响了救灾效率。
对于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建设能力的建议:
一、设置综合防灾机构,建立规划与预警机制
通过设置相关的城市综合防灾机构,专门、统一、全面地负责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战略判断,形成横向的城市防灾减灾网络系统、信息共享的平台是开展城市防灾和减灾的重要举措。同时,还需构建城市危机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系统,积极发挥社会联络网络,利用公众平台快速准确向全民提供防灾预警等信息。
二、不断加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
要不断加大城市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完善城市防灾减灾指挥中心、永久与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生活保障工程等。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各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减少防灾减灾资源的重复配置,实现防灾减灾投入的整体均衡和各种灾害治理投入的全覆盖。
三、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抢险救灾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注重灾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委托专业机构对管理人员开展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专业培训。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咨询工作机制。
四、打造全民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网
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应对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灾害。二是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三是要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形成长效教育机制。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纳入到小学、中学、大学教学内容中,尤其是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五、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独特作用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政策,健全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协调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平台。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同时发起成立城市救灾基金,要把临时捐款改变为常效性的救灾组织。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房保险、农业保险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投保财产险,提高自身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加快研究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提升灾害治理水平。
六、逐步提升城市生命线网络防灾减灾能力
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对已建的城市生命线网络,开展抗灾能力普查,进行抗灾能力评估,及时医治城市生命线网络中抗灾能力弱的病灶,补齐受灾后难于安全营运的短板,筑起城市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对新建的城市生命线网络,提高抗灾设防标准,保留一定的安全储备,满足灾后安全营运的要求,提升城市生命线网络防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七、加快发展、利用高科技以防灾减灾
充分利用和推广各类成熟的科学技术,切实提高工程结构的抗灾能力和水平。例如将飞机和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中;通过使用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地图等评估工具来划分风险区,设置预警系统,从而及时、全面地掌握重大自然灾害演变规律,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