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广东省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和利用进一步强化我省心脑血管防治工作建设的建议
叶健烽
一、背景
(一)心脑血管病为危害我省居民健康的最严重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心脑血管病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我省心脑血管病也位居居民死因和疾病负担首位,是影响我省居民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我省死亡登记数据显示:2017至2021年,广东省心脑血管死亡率呈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较2017年上升7.42%。心脑血管疾病仍是全省第一位死亡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全死因的41.63%~43.4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负担沉重。做好我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将极大的促进我省居民的期望寿命,降低疾病负担,并有利于健康广东行动主要健康指标的顺利达成。
(二)心血管健康指数是科学评价各地心脑血管防治水平的技术体系。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na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dex,CHI)是2017年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综合评价处、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药物信息管理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8家机构(单位)共同参与开发,旨在基于可获得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全面的综合指数,以评估全国及各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心血管疾病流行和发展趋势以及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自发布以来,指数客观、科学、公正地反映了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充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但可以评价现有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发现预防和控制的不足和缺陷,为今后的防控重点指明方向。
心血管健康指数共包括5个维度52个指标,包括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心血管疾病救治情况、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等多方面。涉及人口、医疗卫生资源、相关疾病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医疗救治行为和结局、人群和环境危险因素调查、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相关的干预和保障政策等。通过对各地以上维度指标的综合评判得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心血管健康水平越高。为推动后续工作的开展,各维度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时考虑了重要性和可干预性,因此,CHI五个维度权重最高的为危险因素防控,而危险因素暴露情况权重最低,指数更关注结局指标,因此具体到各指标,心脑血管病早死概率的权重最大。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自2017年起每两年对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开展一次分地区的指数测算,并发布测算结果及报告,最新版指数为2023年版。2020年,我省参照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体系(2017年版)开展了广东省心血管健康指数的测算工作。
二、指数测算主要数据来源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等全国性调查数据,中国分省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卒中联盟数据、中国胸痛中心数据,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系统、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等全国性监测系统,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等数据平台以及各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等最新的监测/调查/研究/登记数据。
广东省心血管健康指数的计算,整体上采用了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的指标体系,但考虑到广东省实际情况及指标数据可及性的问题,对部分指标和数据来源进行了调整。广东省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广东省死因监测、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省生态环境监测、省和各地市卫生统计年鉴、省病案首页、省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各地市医疗机构相关医疗救治行为和药物使用调查、各地市卫健系统网站、省医保局等最新的调查/登记/监测数据。
三、指数测算广东省相关主要结果
2017年至2023年,广东省心血管健康指数总评分和排名情况分别为:2017年59.19分,全国排名第7位;2019年56.52分,全国排名第8位;2021年66.71分,全国排名第7位;2023年64.33分,全国排名第9位。广东省心血管健康指数评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023年相较2021年有小幅下降。五个维度中,仅危险因素暴露情况2023年评分较2021年分数小幅上升;心血管病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分数维持不变;心血管病救治情况和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2023年评分均较2021年分数有所下降。
2023年广东省心血管健康指数得分为64.33分,全国排名第9位,位于上海(81.59分)、浙江(78.60分)、北京(77.21分)、江苏(73.34分)、福建(73.29分)、湖北(66.33分)、四川(64.93分)、天津(64.75分)之后,我省排名仅略高于山东,在各东部沿海省份之后,见图1。各维度得分和排名情况分别为: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88.02分,全国排名第4位;危险因素暴露情况66.73分,全国排名第5位;危险因素防控情况61.47分,全国排名第16位;心血管疾病救治情况57.44分,全国排名第15名;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44.75分,全国排名第27名。我省各维度得分和全国平均得分对比及排名见图2。
图1.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全国各省排名与得分
图2.我省心血管健康指数各维度得分排名与全国水平对比图
四、主要结果解读
除了关注我省心血管健康指数总体得分和排名外,更应该关注具体维度和指标上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因其更能反映我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需要引起关注的领域,认识我省工作中的优势和短板。根据2023年测算结果,五项测算维度中,我省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得分最高,得分达88.02分,在全国排名第4,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得分66.73分,全国排名第5。这两项得分和排名较高表明我省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居民的生活习惯相对较好,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仍较低,大气环境较好等;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得分61.47分,全国排名第16,提示我省需加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烟草防控等心脑血管主要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的防控成效,特别是重点提升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成效;心血管病救治情况得分57.44分,排名第15名,表明我省心脑血管病救治能力、救治过程和救治结局整体与国内先进省份仍有一定差距;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在五个维度中排名最低,在全国仅列第27名,得分44.75分,表明我省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出台、卫生医疗资源投入、药品、人员等服务可及性方面相比均存在不足。
各项具体指标较好的方面:广东省在盐摄入水平(省份排名第3位)、高血压患病率(3)、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比例(4位)、脑卒中早死概率(5)、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5)、脑卒中患病率(5)等6个指标的排名位居全国前五,可见我省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技术方面位居全国优秀水平,我省居民平均摄盐较低,“重口味”相对较少,同时高血压、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均不高。
各具体指标中显示我省的短板较多:导管室数量(省份排名第31位)、内科床位数(31)、疾控人员数(31)、防控服务和药物可及性(30)、执业(助理)医师数量(30)、心血管疾病费用政府投入占比(29)、急救车数量(27)、糖尿病知晓率(26)、糖尿病治疗率(26)、高血压知晓率(22)、血糖检测率(22)、高血压治疗率(21)、高脂血症控制率(21)、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率(21)、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院外死亡占心脑血管总死亡的比例(21)等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均位于20名之后,提示我省在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防治方面投入的资源、建设和人力严重不足,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效果较差。另外,慢性病保障政策(20)、高脂血症治疗率(19)、血脂检测率(18)、高脂血症知晓率(18)、急性心梗患者院内死亡率(17)、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比例(17)、吸烟率(17)、身体活动不足率(17)、高脂血症患病率(16)、蔬菜水果摄入率(15)、糖尿病患病率(15)、血压检测率(15)、危险因素干预政策(15)等指标也均位于全国中等及以下水平。
五、建议
根据指数测算结果和我省心脑血管防治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建设。
我省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投入,制定和实施更多的慢性病防治和保障政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费用中政府投入占比,惠及更多的慢性病患者。促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建议省卫健委加强对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质量控制评估工作的支持和管理,确保质控中心对各医疗机构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危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的规范性的监控,促进救治效率提高和救治质量的持续改进。增加医院导管室数量和内科床位数,提高心血管医生、疾控人员数量等人力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规范化培训,加强心血管、脑血管重点专科发展,规范诊疗系统、临床路径及二级预防用药,强化质量管理,提升我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规范化诊疗服务的可及性。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医疗机构胸痛和卒中救治单元的建设和督导工作,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和卒中救治单元全覆盖,并明确完成建设的时间,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水平。
(二)大力开展健康宣教,降低和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促进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国内外大量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可以归因于可预防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因此,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对于延缓或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特点进行有效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包括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知晓和危险因素防控能力。推动广东省和各地市的控烟立法工作,强化公共场所、工作场所控烟和执罚措施落地,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多形式向居民宣传控烟知识。针对饮酒率的不断上升,应传播正确的饮酒观念,提高对有害饮酒的认识,提倡文明适度饮酒。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减糖、减盐、减油、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应广泛推广“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和中医膳食调养知识的普及宣传,进行肥胖、摄盐过多等高危因素的早期干预,提倡低脂肪、低盐、低糖、均衡的饮食习惯,广泛推广控盐勺、控油壶等产品,使居民更加直观的了解油盐摄入情况,平衡肉类与蔬菜水果摄入的比例。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中医传统养生运动,减少静态行为时间,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等健身活动。健康宣教方面需要由省委宣传部主导推动,在各大媒体免费播放心脑血管疾病的宣传教育公益广告;“高血压日”、“中国心梗救治日”“脑卒中日”等主题宣传日时,还可以重点在地标性建筑上进行亮灯宣传,并展示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同时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申请第三方展开区域民众调研,尽可能最大保障居民对于健康教育做到人尽皆知。
(三)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慢性病管理成效。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和因素密切相关。监测和测算结果表明,我省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非常低,因此,大力提高居民血压、血糖、血脂的知晓和管理控制水平,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应进一步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推广40岁以上居民血糖筛查等措施。除二级以上临床医疗机构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发现、管理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主战场,我省应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力度,加强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与设备投入,强化医防融合,加强培训、激励与考核,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为患者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卫服务,扎实提高项目服务的规范性与管理成效,提升居民对基层慢病管理服务感受度、满意度。我省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省血脂异常的患病率(36.5%)高于高血压(18.6%)和糖尿病(10.4%),但其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则均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应水平,血脂的检测和达标,已成为未来我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因此,在我省基本公卫、医疗服务和各级临床工作实践中,尽快实施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共管”,提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在我省的普及和应用
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对我省心脑血管综合防治能力的评估测算和2020年我省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工作的尝试,建议我省加强对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工作的重视和结果应用,根据评估结果梳理和评价我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发现和改进工作的问题和短板,合理投入和分配各项资源;同时建议加强“指数”在我省的普及,由省卫健委牵头定期利用本省各地市和县区数据开展我省分地市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工作,评价我省各地市心脑血管防治综合能力和工作成效,指导各地建设和工作。远期可考虑将心血管健康指数测算和结果列入地市政府健康绩效评价指标,为我省慢性病防治政策的制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