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促进我省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4-05-08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陈晓东

  案据:

  一、我省高技能人才发展概况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岗位使用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在全国总工会2022年6月2日举行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总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副组长马璐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对技能人才一直“求贤若渴”。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广东每年培养约80万名技能人才,但每年技能人才需求量约达120万人,缺口将近40万人。截至2022年12月底,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83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16万人。据省人社厅公报,2022年我省年末全省共有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2423个,职业资格评价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人员8.9 万人。全年共有91.47万人次参加职业资格评价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73.89 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20.99 万人次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66 万人次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技能人才占比为28.39%。随着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产业的不断升级,广东开始从“技能时代”向“高技能时代”转变,技工教育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推动技工教育向高端发展,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广东用工的需求,不然将长时间为“用工荒”所困扰。从数据上看,我省高技能人才仍总量不足,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仍不相匹配。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有关调查发现,影响广东高技能人才供给短缺的微观层面因素有很多,而收入水平是首要因素。目前高技能人才获得的收入与其期望的收入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专业技能岗位工作年限及其相对应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熟练程度对其收入有显著影响。职业资格认证导向作用不显著也是影响高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技能人才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受较多因素影响,但我省高技能人才认证情况并不理想,则与技能人才对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效应等缺乏了解有关,也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现实含金量有关。当前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与收入水平变化的关联度不强,是人才缺乏获取认证积极性的首要原因。此外,对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了解、获取资格认证的激励不够、培训体系缺乏等因素也影响员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当前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在高技能人才供给中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职业培训是增加技能人才数量、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较快填平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鸿沟的重要途径。应尽快完善机制,增加投入,调动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企业对技能人才工作认识不足。我省一些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企业普遍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部分中、小型企业,未能真正确立如何合理、科学依靠技能人才创造经济价值的思想,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升存在怕花钱、怕影响生产、怕技能人才留不住等心理,导致不愿投入培育技能人才,而培养的技能人才也仅停留在初、中级层次,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偏低。

  (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难以全面开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部署,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实行社会化技能等级认定的要求,改由第三方承接,这对承接单位的要求很高。但由于我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差,真正符合条件承接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的单位(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极少,也明显制约了我省的技能人员培养工作。

  (三)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技能人才缺乏成长上升的动力,具体表现为:企业对职工的利益分配具有高度自主权,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建立科学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职工技术等级未能与利益分配或工资待遇相挂钩,技能人才在企业中体现不出真实的劳动价值,缺乏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不利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又一主要原因。

  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近年困扰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难题之一。解决我省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防止其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的瓶颈,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要素支撑,既要在宏观上将区域人力资源政策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倾斜,也要在微观上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建议: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培养、评价数量等技能人才发展指标纳入本地区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政府督办部门要加强督查督办。

  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解决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在本地区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活动的评价机构采取日常与专项监管,向社会公布经备案的评价机构目录并进行动态调整。定期对评价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情况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备案续期的依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业技能服务指导机构为本行政区域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组织实施提供指导和服务,负责为评价机构开发职业技能标准与评价规范、建立职业技能评价题库、开展考评工作等提供规范指引、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为评价机构开发的职业技能评价题库提供评审服务;办理评价机构备案技术评估等事务;指导开展职业技能评价考评人员、质量督导员和考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协助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质量督导。

  二、深入推进技工教育提质增量。

  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在技工院校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推进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的深度融合。围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地方主导产业,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材、课程体系,重点支持建设一流技师学院及与地方产业相匹配的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