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在全省将“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在校园”的建议

时间:2024-05-08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黄凤珠

  一、案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

  近年来,广东省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努力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非遗进校园”方面,包括“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和“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两大部分在内,广东省“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已成为深入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重要举措。从全省“非遗进校园”活动情况看,珠三角地区走在全省前列,正从“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升级。如广州市已推动植入式的“非遗进校园”向常态化的“非遗在校园”转变,2022年5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州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非遗“进校园”提升到“在校园”的新阶段,2023年9月启动的“花城非遗,花开校园——第一届广州‘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充分展示广州市“非遗在校园”的新成果。粤东西北地区“非遗在校园”近年来正在迎头赶上。如地处粤东的揭阳市,通过多部门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些学校也从“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转变,其中,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小学(英歌舞)2021年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该校将普宁英歌纳入第二课堂兴趣活动的必选内容,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英歌艺术的兴趣,推进非遗项目传承,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综上所述,在全省将“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在校园”正当其时,将加快推动非遗融入广东国民教育体系,有力助推我省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也将有力助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全面建设文化强省、教育强省注入新活力。

  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全省将“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在校园”的实施方案。要总结全省“非遗在校园”阶段性成功经验和“非遗在校园”先行区的创新经验,立足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彰显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广东特色”,科学制定全省将“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在校园”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政策保障、工作机制和推进措施,加快推动“非遗在校园”在全省常态化、规范化开展,让更多广东非遗项目在校园“活”起来、开“新花”。

  (二)立足全省“一盘棋”,力争广东“非遗在校园”走在全国前列。“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提高我国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广东要力争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非遗在校园”是否走在全国前列至关重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广东教育的短板,为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创新建立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机制,推动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缩小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差距。要立足全省“一盘棋”,不断创新和完善对口帮扶机制,把“非遗在校园”相关工作纳入对口帮扶任务,让粤东西北地区能够全方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实现“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转变,合力推动广东“非遗在校园”走在全国前列。

  (三)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推进“非遗在校园”的支持力度。粤东西北地区非遗资源丰富,但因为地方财力薄弱,非遗保护资金紧缺。近年来,缺乏非遗师资、非遗教材和资金投入的保障,是不少地方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遇到的难题。在全省将“非遗进校园”升级为“非遗在校园”,在资金保障上向粤东西北地区适当倾斜,将有力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开展、持续深化“非遗在校园”。同时,在非遗师资培训、非遗教材编写等有关方面要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使“非遗在校园”更好更快实现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