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加快推动粤茶振兴工作的建议

时间:2023-04-11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关于加快推动粤茶振兴工作的建议

杨文标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强调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广东应该借机发展相关产业。广东是茶叶的重要产区和消费大省,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将发展茶产业作为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发展情况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消费国,2021年全国茶叶产量为318万吨,全国茶叶内销总量突破230万吨,内销总额跃升至3000亿元。广东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第一消费大省,第一流通大省,广东年茶叶消费量约20万吨、约占全国的1/10,而2021年广东省茶叶年产量约13.95万吨,年需求缺口达6.05万吨左右,茶叶产量与第一消费大省地位不匹配。在产不够销的情况下,普洱茶、黑茶、白茶、红茶等外省茶大量涌入广东市场,故粤茶生产和销售受到严峻的挑战。

  目前,广东茶产业在种植、加工、品牌建设等环节仍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内茶叶强省存在一定的差距,未形成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的茶产业链。为此,我们做了大量调研、探讨、论证,认为“粤茶振兴”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和广东茶贸易、茶科技、茶品牌、茶文化、茶文创进行结合,发挥优势产业,做强茶业、拉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补强科技链、丰富文化链,全面提升广东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粤茶振兴的工作建议

  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协调相关省直部门推动以下工作:

  (一)建议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叶交易中心、定价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形成全国乃至全球茶叶价格的风向标,掌握茶叶市场话语权。作为全国茶叶集散中心,广东茶叶企业注册量约24.4万家,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福建。广东茶叶年流通量近600亿元、约占全国的1/5,稳居全国首位,但调研发现,目前广东的茶叶流通交易市场并不规范,不完善。

  将广东建立成为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有条件也有必要,一是广州是千年商都,芳村片区是我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年交易额超 100 亿元,汇集了全国各产区六大品类 1000 多个品种的茶叶,具有极高的茶叶流通的优势。二是深圳培育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茶产业博览会,延伸到全国23个城市,年交易额450亿元,茶叶交易优势巨大;深圳拥有成熟的未来互联网+技术,资本参与度高,茶产业创新力强,新式茶饮发展迅猛。

  建议研究在广东基于广州、深圳建立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以及资源配置中心,主导市场标准和交易规则,发挥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作用,联动“圳品”认证,实现“指数平台+实体交易”,让“广东价格”“广东标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风向标,进一步巩固提升广东作为茶叶流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

  (二)以科技创新、打造龙头企业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强化茶科技对茶产业、茶文化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从一产环节看广东省茶叶目前生产缺乏标准,质量不统一,自动化、智能化不足,从二产环节看广东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

  广东茶叶企业呈现“小、散、弱”的特点,目前,广东茶叶经营主体超4000家,其中涉茶省级龙头企业超60家,中大型茶叶企业近300家,小型茶叶企业合作社等近2900家,茶叶加工企业(厂)近9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仅占1.5%,中大型茶企仅占7.5%,特别是目前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茶叶企业,根据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表1),累计认定83个国家重点龙头茶企,但是广东没有一家入选。

  附表1:国家重点龙头茶企分布

产茶省

国家重点龙头茶企数量(家)

福建

11

四川

11

湖北

10

湖南

9

贵州

9

云南

9

浙江

6

安徽

6

河南

3

广西

3

陕西

3

重庆

2

江西

1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1.加快茶叶装备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升级加工装备、提升工艺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技术改造,携手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华大研究院进行茶叶基因组的研发,对茶树的选育、抗逆等性能进行改善,提高产量。实施产学研结合,开展机械化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研究开发,推进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同时携手科技公司,以工业互联网为契机,通过数据积累和模块设计,实现加工智能化,打造智能茶厂。

  2.质量保障。以保障广东茶叶可持续发展、打造广东茶叶品牌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为核心,着力强化茶叶标准化建设、监督检验检测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等环节,建立最严厉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实现茶叶国际、国内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100%。

  3.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产业、产业兴龙头”战略。一是选择10-15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将其培育成为科技型、外向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以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同时通过招商引智引资、扶持发展,培育以茶资源综合利用、茶食品开发、新式茶饮为主营业务的涉茶龙头企业。二是鼓励分散小企业整合发展。鼓励省内现有的茶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依托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分散、弱小企业向龙头企业聚集发展,组成产业集群发展联合体,提升整体竞争力。

  4.以龙头企业牵引带动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近年来,广东新式茶饮异军突起。诞生了以喜茶、奈雪的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茶饮品牌,形成茶叶消费新热点。建议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利用茶鲜叶、茶叶等高端茶原料打造精制终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生产大众好茶、调饮用茶、速溶茶和出口深加工原料等,打造更多创新茶饮产品。同时,通过工艺实现茶皂素、茶多酚等有效成分分离,开发天然药物、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信息资源、仪器设备共享,使企业、园区成为产品创新主体。

  5.培育高端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注入“硬核”力量。支持开展“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农业领域专业性、高层次人才,产区政府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省内本科院校、大专院校、职业院校设立茶叶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设置,扩大茶叶专业招生规模。每年培养茶叶种植、加工、质量审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茶艺茶文化、茶美学等专业复合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创办各类民办茶叶院校、培训机构、茶艺馆。在茶叶主产县、省级园区、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交易市场及茶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支持校企、校地合作办学。

  (三)广东茶产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亟需聚焦品牌建设,打造“粤茶”品牌豪华阵容。从发展现状看,广东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不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仍然有提升空间。广东现有30个区域公用品牌,其中运作较为成熟的只有凤凰单丛茶、英德红茶,但放在全国看,其中英德红茶的品牌价值仅排在28位,还不足浙江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河南信阳毛尖的一半。

  附表2: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

排序

省份

品牌名称

品牌价值(亿元)

1

浙江

西湖龙井

79.05

2

云南

普洱茶

78.06

3

河南

信阳毛尖

75.72

4

湖南

潇湘茶

68.42

5

福建

福鼎白茶

52.22

6

江苏

洞庭山碧螺春

50.99

7

浙江

大佛龙井

50.04

8

浙江

安吉白茶

48.45

9

福建

武夷山大红袍

45.67

10

四川

蒙顶山茶

43.99

28

广东

英德红茶

37.18

(来源: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

  1、强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凤凰单丛茶、英德红茶、嘉应茶等优势品牌做大做强。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一批支撑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茶叶企业品牌。借鉴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福鼎白茶等模式,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品牌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区域公用品牌,以区域公用品牌抱团参加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以及重大茶事活动,逐步实现区域公用品牌四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防伪”。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持续加大品牌建设投入、营销渠道建设与市场拓展,形成品牌矩阵,让广东茶品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2、策划打造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事活动。近年来我省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举办茶产业大会、产区文化节,有效提升了广东茶叶的知名度,特别是潮州举办的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暨潮州工夫茶大会也让凤凰单丛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一炮打响,美誉度和知名度迅速攀升。建议积极践行“引进来、走出去”策略,进一步扩大产区文化节、茶博会等平台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作用,加强茶叶品牌推广,实实在在传播广东茶故事。

  3、围绕重点品牌与公共品牌,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广。联合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广东茶形象标志和宣传口号;把高速公路沿线、主要产区、旅游景区、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推广粤茶品牌的重要窗口;在广东旅游宣传片中植入茶叶品牌;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主流媒体、广东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策划推出专题节目、商业广告,立体式宣传广东茶品牌;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每年开展30场以上的省外宣传推介活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的茶叶展销会和综合展会,以及到主要目标市场投放广告宣传。

  (四)广东茶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建议充分挖掘茶文化,发挥广东茶文化的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与此同时,也是我们推动茶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向世界传播中国非遗保护成就的重要契机。

  广东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例如客家擂茶、潮州工夫茶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德拥有全国首批“制茶大师”,但对这些非遗文化,工匠技艺等缺乏深层次的挖掘、推广,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不够。

  1.积极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梳理广府、客家、潮州三地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挖掘广东茶文化的独特价值,以非遗技艺和制茶大师为依托,加强集中展示和传播。联动省人社厅、文化厅、农业农村厅举办制茶师大赛,茶艺师、评茶员大赛,以大师引领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提升,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壮大广东茶产业人才队伍。

  2.打造城市新IP,营造浓厚的产区茶文化氛围。茶,可以提升一座城市舒适宜居的魅力,苏东坡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除赞叹西湖之美,还赞美了杭州的茶,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连续举办,让茶已经成为杭州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象征之一。建议产区政府与国内外知名专业咨询机构、营销策划机构展开合作,结合产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新IP,鼓励各地有关企业积极参与建设茶文化品牌价值。

  3.运用世界侨乡资源,讲好广东茶故事。近年来,中国茶不断走出国门、香飘海外,这既离不开茶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也离不开丰富的侨乡资源。海外华侨华人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建议以侨为桥,组织优秀企业、知名产品通过茶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在国内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广东茶文化精品丝路行活动,进行产品和文化展示并举办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动、茶文化表演活动。

  4.对标学习福建武夷山、四川峨眉山“茶+旅游”新模式,推动广东茶业和旅游融合发展。11月是武夷山旅游的传统淡季,武夷山市政府自2012年起与有关企业合作,通过举办茶博会,邀请国内外近万名茶叶采购商体验“武夷岩茶原产地深度游”,并培育了以武夷山“印象大红袍”为代表的的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体验项目,大大激活和丰富了武夷山旅游业,成功将11月份转变成为武夷山的旅游旺季。通过旅游业的繁荣带动茶产业快速发展。

  5.普及茶文化。开展茶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行动,以社区和校园教育为基础,传播广东底蕴丰厚的饮茶文化,倡导健康饮茶、科学饮茶,推广“以茶知礼,以茶立道,以茶养德”的健康生活理念,是践行习主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举措。建议以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定期在社区和校园举办茶文化活动如茶艺培训活动、孝子奉茶亲子活动、茶艺表演、“粤茶文化”书画和诗歌散文大赛,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活动,扩大粤茶文化影响力。

  (五)茶文创赋能茶产业,为粤茶发展植入新元素。

  1.深圳设计与产区生产结合,形成互补优势。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2500亿元,法人单位超10万家,从业人员超100万,深圳是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无论是凤凰单丛茶还是英德红茶产品的大部分包装都是传统路线,缺乏创新。文创包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建议发挥与设计企业合作的模式优势,结合深圳的工业设计能力与产区的生产能力,为有关企业形成互补优势提供政策指引,对广东茶叶产品包装进行创新突破,提升市场竞争力。

  2.积极开发茶文创衍生产品。文创产业与传统茶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市场趋势,建议鼓励茶企结合生活元素创新设计、开发生产丰富多样的茶周边产品。 立足于 IP 角色,将丰富独特的茶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为品牌发展注入活力。将茶产品IP化,结合茶叶品牌和IP角色对茶衍生产品进行创新,例如日本的熊本熊作为一个现象级的超级 IP,与日本熊本县的乡村旅游推广紧密关联并发挥着重要的品牌影响力,诞生的三年内为熊本县带来了76 亿人民币的收入。通过茶叶产品IP化的创新实践,将茶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为品牌发展注入活力。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