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粮食基础设施扶持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粮食基础设施扶持力度的建议
詹世健
一、基本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粤东西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理论,坚定不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扛稳抓牢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但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推动各地区粮食生产发展中,也存有一些问题:
(一)粮食基础设施薄弱。据了解:受粤东西北地区基础经济较为薄弱的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影响,粤东西北大部分地区对粮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虽有中央、省一定的财政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但毕竟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各地粮产基本需求。近年我国极端天气增加,广东的自然灾害连年频繁不断,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农业防灾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部分粮产地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工程设备老化,排灌渠淤积垮塌等情况较为普遍,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甚至失去排灌功能,引水及排涝防灾能力不高不强,如遇连续干旱或洪涝,农民收成难保。
(二)产业规模发展受制。由于受粤东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的影响,土地碎片化程度较高,且确权到户的土地政策使粮食产业普遍存在散、小、弱等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土地的集约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与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发展规划不匹配;另一方面,耕地地块面积小、分散,部分耕地交通不便,导致耕种难度大、流转不畅等情况出现,从而造成部分耕地撂荒的情况出现。
(三)示范带动能力不足。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起伏大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尤为重要。但因对粮食龙头企业、产业园、种植大户的扶持政策较少、资金投入不足、奖补力度不大,市内粮食类龙头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足,市场拉动力较弱。
(四)种粮农民收益较低。根据国家公布的稻谷收购价格,按一年种植两造水稻计算,水稻种植年亩产收益不高。虽近年来中央、省陆续出台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惠农政策,但扶持力度有限,种粮收益仍然远远不如种植蔬菜、水果或花卉等经济作物。加上近年来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粮食收购价格的不断下降,种粮农民的收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挫。
二、意见建议
如财力支持不够,长此以往,粤东西北大部分地区粮食产业将面临产业萎缩的风险,为此建议:
(一)加大对建设粮食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和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增强水资源的控制能力,完善粮食生产条件。同时,加强农机化建设,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二)加大对粮食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粮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稳固粤东西北地区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定位,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保障粤东西北地区的粮食生产有序、稳定、向上发展。
(三)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粮食种植,保障农民利益,提振粮农种粮积极性。合理采用经济补偿的方式对粮食种植主体进行扶持,逐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稳定粤东西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降低种植粮食风险,确保农户收入稳定。贯彻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次性种粮农民补贴等财政补贴政策,并因地制宜提高补贴标准,切实保障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