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有机肥施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推广有机肥施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
潘翠玲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一场需求升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的关注点。在保证主粮生产自给自足以实现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广有机肥施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 “绿色健康”附加值的重要抓手。
循环农业,是指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要求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系统治理和恢复,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机肥的使用是实现绿色生产,有机循环的重要一环。但目前有机肥的使用率偏低,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由于有机肥施用技术要求高、见效慢,农户往往选择施用方便且高速的化肥。其次,种养企业与有机肥生产方缺少市场联动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有效调配。在养殖、种植企业间,随着规模化现代化加快发展,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种养形成各自的生产闭环,畜禽粪便还田客观上不够畅通;有机肥生产项目在涉农区属于建设用地,作为有机肥最明显的优势环境收益属于外部性收益,受益人是全社会而非施用农户,因此在农企自身发展规划中,自发建设有机肥生产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有机肥生产商参与种植、养殖双方的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的紧密度不高。
近年来,广州市在完善种养循环发展体系,优化种养循环发展环境,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标准水平,鼓励社会公众共同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在从化、增城、花都、白云、南沙等区布局发展生态畜禽产业,以“楼房集约科学养殖、生态环保绿色排放、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的新发展模式打造一批都市型现代化种养循环示范牧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一体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在从化区申报中央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项目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就近消纳、综合利用为主线,支持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种植企业粪肥还田示范工程,整区土壤肥力提升工程等10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提升,构建种养循环可持续模式,促进粪肥还田,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经调研,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创新激励机制。
有机肥销售价格及施用的人力成本仍然高于同等肥效的化肥,单靠市场自身调节难以实现有机肥推广的目的,财政资金引导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施用有机肥的直接补贴形式为购置补偿,但补贴额度偏低,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率不高,建议适度提高有机肥购置补偿额度,探索在产品端施用有机肥的奖励机制;建议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生态农场建设粪污管道等公共项目,鼓励种养企业自建水肥一体化、粪污储藏加工等有机循环项目,并在政策、资金、用电、用地指标等方面适当给予额外倾斜,提高农业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二、完善强化第三方服务质量。
农业生产区域分散,各种农业废弃物难以集中收集,再加上堆积密度较大,运输成本较高,由此可见,物流是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度的重要门匙。建议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生产方收集堆放-第三方拉运加工”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市场参与农业废弃物的收集拉运的积极性,既解决了农户农业废弃物堆积的问题,又保证了有机肥加工厂持续的原料来源,以此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长期平稳发展。建议不断增加政策文件中有机肥供货企业,引导合资质的有机肥生产商根据土壤肥力为种养农户提供差异化用肥指导,提升有机肥利用率。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场建设。
农业是个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抓手。既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够有效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建议选择优势农产品区域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型家庭农场,建立和扩展标准化生态农场,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生产主体小循环;以涉农镇为重点,创建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的区域中循环;以涉农区为整体,统筹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大循环。依托生态农场推广应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等产地保育技术,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健全完善生态农场技术规范,形成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四、不断提升科技赋能。
建议组织高校、科研院和相关企业,聚焦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低碳控氧堆肥和高效有机肥研发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并有效落地;建议强化对种养农户在有机肥使用、粪污再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