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制造业做优做强的建议

时间:2023-04-11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制造业做优做强的建议

杨丹

  一、案由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从“三来一补”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一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目前广东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占GDP比重超三分之一,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四成,贡献了近四成的税收,吸纳超三成的就业人口。二是产业实力领跑全国。广东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产业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世界500强中广东本土制造业企业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2家,占全国的19.5%。三是产业园区资源集聚,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当前,广东打造了16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园区分布均衡,实现了21个地市全部覆盖和县域基本覆盖。

  但与实现“制造业当家”的要求相比,广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制造业基本盘仍不够稳定。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省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制造业比重呈下降态势,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6.2%下降至2021年的33.3%。2021年广东省实现制造业增加值4.15万亿元,被江苏省以微弱优势反超。二是制造业投资强度仍需加强。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侵蚀企业利润,进而影响投资扩产的积极性。2016-2020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2.4%,低于江苏、浙江等兄弟省,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由三成下降至两成。三是制造业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仍待解决。高端芯片、精密轴承、工业软件等关键产业链环节高度依赖进口,即使在5G、超高清视频、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也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仍需提升。四是制造业协同和资源配置仍需优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基础较弱,飞地模式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与珠三角地区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协同配套关系。制造业转移存在“蛙跳”现象,出现直接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情况。同时,城市之间存在盲目追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导致同质化竞争和产业定位不清问题。

  二、建议

  (一)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塑造制造业发展环境优势。1.建立制造业空间保障体系。通过园区优化带动、城市更新、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等办法,充分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加强更新整备、土地提容的政策联动,推动产业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围绕不同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打造产业用房供给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2.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提高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效能,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探索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试产业基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成项目、形成产出。3.完善开放包容先行人才发展机制,加快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境内外人才完善社保、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探索更优惠的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

  (二)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1.开展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吸引优质项目入驻广东。加快推动在谈项目落地、签约项目兑现、前期项目转化、开工项目建设、竣工项目投产。2.加强制造业项目跟踪服务,实施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服务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的良性循环、滚动发展格局,促进制造业投资稳存量、促增量。3.围绕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大力提升专业服务业水平能力,在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会计财务、法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保障服务。

  (三)实施强核工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科学布局关键技术研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提升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2.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组织产业联盟,加强官产学研合作,集中资金、人才、资源,集中攻关。引导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动,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激励企业深度参与早期以及尖端技术的研发,系统布局核心领域的知识产权。3.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对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畅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和企业需求高效对接。

  (四)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引导区域因地制宜承接产业。1.立足生产要素优势,大力推动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引导珠三角地区外溢产业优先向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和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转移。2.立足资源禀赋,强化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形成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产业分工业态。3.推进都市圈间产业协作,打造立体式、梯度式产业链条。都市圈核心城市聚焦高精尖产业的创新和服务,周边地区差别化承接产业转移,强化都市圈城市的分工协作。比如,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飞地经济”模式,形成“总部研发+高端生产”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4.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利益共享的新体制。比如,实施产业合作园区的GDP、税收等指标的利益共享机制,出台支持产业省内转移的土地出让金相关政策。

  (五)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制造业增长内生动力。1.加快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支持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发挥生态主导型企业强支撑作用,引导产业链各环节优质产业资源集聚。2.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市场开拓、品牌建设、融资增信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抓住细分市场商机,加快发展成为“单项冠军”企业。3.促进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融通发展。鼓励大企业利用市场资源优势,运用“以大带小”“同船出海”合作模式,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