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在“百千万工程”中进一步发挥商业力量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谢泓

  一、背景

  广东制造业当前已到了后工业发展阶段,高端制造业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23年广东GDP三产的比例分别为4.1∶40.1∶55.8;高技术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经济结构变化下,产业通常不需要大量劳动力聚集,人们开始寻求更为宜居的地区生活,出现向郊区或乡村地区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它们的后工业文明发展与“逆城市化”发展:德国最大的人口城市只有2个(慕尼黑和柏林)超过100万人,大量企业在农村,乡村非常漂亮;法国、意大利也把大量资源投入到乡村。

  工业基础稳固、交通设施完善,新兴产业、人口逐步流向乡村地区,资本和技术积累、市场化运营日趋成熟,后工业化、逆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发展达至契合点,广东提出乡村振兴的“百千万工程”正是历史的契机。但从实际推进情况看,目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广东为乡村振兴投入大量资金,但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尚未到位,资源未能按照市场规律进入农村,并未得到有效配置。缺乏市场资源及要素流动,乡村经济难以活跃,效率较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严重,城乡差距仍在扩大,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村民与村集体作为乡村振兴主体,其作用有待激发;市场主体认为乡村效率太低,不愿意投入资本与精力。

  社会当前对乡村振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乡村振兴事关共同富裕社会建设,政府作为主体,应该出资出力。二是认为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大包大揽的结果是,大量资金投入产生大量公共资源,但由于没有运营起来,需要持续大量投入资金维护,应该引入市场机制。

  本人2024年就乡村振兴专门赴江苏调研,了解到当地乡村振兴工作中采取EPCO模式,经验值得借鉴。EPCO,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旨在通过集成管理,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效率,降低总体成本。传统EPC模式中,运营与建设往往脱节,可能导致运营难题。而EPCO模式以运营为核心,从设计之初就考虑运营需求,避免设计与施工割裂,确保建设和运营无缝对接。EPCO模式将投资与运营分离,政府负责资金筹集,承包商和运营商负责实施,这大大提升了投资效率,确保各环节协同运作,节省成本。EPCO模式下总承包方全面负责项目维护,保证设备长期稳定性和运营效益,为乡村振兴项目可持续运营提供坚实支持。

  二、建议

  建议在“百千万工程”中应进一步发挥商业力量。

  (一)加强总体规划。在江浙一带调研发现,当地发展乡村振兴非常重视总体规划,通过引入专业机构策划,加强顶层设计,挖掘旅游、党建、文化和创业等美丽乡村发展多方位新元素,如当地的历史建筑、人物、民俗生活、民间及现代艺术等等

  如苏州吴江的七都吴村烟市项目,以“品牌商业+七都特色美食+在地文化重构”的核心思路,重塑溇港文化市井生活街区,再现昔日繁华盛景,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商业繁荣。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的冯梦龙村,以冯梦龙故里文化品牌为核心,建成冯梦龙故居、纪念馆、四知堂等文化场馆,塑造出一个有格调、有深度、有内涵、有江南特色的乡村振兴品牌。

  (二)让市场当主体。厘清政府、市场、智库、村民与村集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定位。可参考浙江的经验,让“市场当主体,村民当主人、智库当师爷,政府当小二”,各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当“小二”做好顶层规划,侧重以市场为主体,加强政策梳理与有机供给,重视总体规划与内容提升。聘请智库当“师爷”,在开发前做好事先谋划,如策划主题,紧扣主题引进资源,做好公共服务等规划。让市场当“主体”,注意用市场化经营方式、借助工业化成果推动乡村发展现代化。如,鼓励企业投资乡村,甚至总包乡村项目经营,利用企业自身技术点、市场资源和资金优势,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让村民当“主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如村集体可以入股、村民可以参与经营民宿、饮食与管家等服务。同时,建立统一售后服务,由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长期维护乡村振兴项目。

  (三)让新元素进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让市场机制进村、人才进村、资本进村、文化进村,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退休人员、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加强村民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村民。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都市人的精神寄托,在乡村振兴中挖掘和呈现乡村的美学价值,用美学将城市流量导入乡村,从而带动乡村的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

  (四)注重与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结合。日本曾提出六次产业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乡村的全面振兴。广东很多村镇不仅是乡村,还是产业集聚所在地。广东的工业优势可以与未来农业发展相融合,借助工业化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议有关部门应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振兴与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融合,一产一策,推动工业、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鼓励产业专家、文化名人参与到乡村振兴项目。本人此前联同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的苏州基业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佛山南海乡村振兴,就发现南海有些产业根基深厚:全国有1/4以上的兰花出自南海里水,南海花卉博览园是全国最大的观赏鱼集散中心之一,每年还承办全国锦鲤公开赛。

  (五)革新商业发展理念。后工业化与逆城市化都是一种时代观念,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新的商业发展,需要在文化价值上理解潮流、理解新的生活观念与生产方式,才能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与活力。要让乡村生活既有城市的方便规范,又能接触广阔自然。推动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的形成与实践。从工业化的支配式劳动,转变为到后工业时代重视发挥个体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中的作用。探讨人为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缕清项目产权关系,让城市人才愿意下乡、容易下乡。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