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以更大力度推进广东省“非遗经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黄晓丽

  一、案由

  2025年开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要求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广东省文化底蕴深厚,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非遗不仅展现广东的文化魅力,还实现了人文与经济的相融互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建议广东紧抓发展机遇,积极构建“非遗经济”发展新生态,持续推动非遗与多业态的深度融合,以更大力度推进全省“非遗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案据

  (一)非遗消费市场巨大,已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2023年非遗相关产品的年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五倍多,充分彰显了非遗经济的蓬勃活力。《报告》还显示,2023年广东省非遗消费额达到15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在非遗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二)广东非遗资源丰富,发展“非遗经济”潜力巨大。截至2024年,广东共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816项,其中的潮阳英歌、佛山香云纱、新会陈皮、东莞龙舟、东莞莞香等非遗项目成为广东文化品牌“顶流”,有效带动了文旅产品消费,非遗的经济效益逐步凸显。如东莞万江街道的滘联社区自2017年起恢复起龙仪式,打造“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建有龙舟运动基地、龙船厂以及龙舟主题营地、文创餐饮店等配套设施,并定期举办龙舟主题展览、龙舟俱乐部交流赛、龙舟研学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此外,当地还依托东莞的制造业基础,发展龙舟运动用品、龙舟赛事运营承接等产业,不断完善龙舟产业链。十年间实现了产值十倍增长,2023年龙舟相关产业收入达490万。广东省非遗资源丰富,还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为非遗的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非遗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国内“非遗经济”发展地方经验为广东提供了参考借鉴。以景德镇为例,景德镇是“千年瓷都”,保留有丰富完整的瓷业体系及文化遗存。近年来,景德镇不遗余力加强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全力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着力建设陶瓷文化生态实验区,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3200多人。为继承发扬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建设“名坊园”,吸引129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生产性保护企业入驻,一批批优秀陶瓷技艺得以集中传承、集中提升、集中展示。目前景德镇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10余万,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2023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861.25亿元,累计接待游客578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9.1亿元,还吸引了近6万艺术青年成为“景漂”,展现了非遗对地方经济的强大带动力。目前,广东的佛山香云纱、新会陈皮、东莞龙舟等非遗项目虽然产业链相对完善,且已积累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相较于景德镇陶瓷、泉州簪花等全国知名的非遗品牌,其产业规模、市场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和人才吸引力仍存在差距。广东应当加大对“非遗经济”的开发和支持力度,完善非遗产业链,加强宣传,提升广东非遗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广东“非遗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建议

  (一)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非遗经济”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出台6方面18条措施。其中第9条强调要“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推出彰显中国审美、中国风格的时尚穿戴、家居、潮玩、运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动在服装、箱包、珠宝、美妆、玩具等领域开发联名款文创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建议广东结合实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相关单位联合制定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时尚国潮产品开发力度,推动“非遗经济”不断火起来,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

  (二)构建非遗产业链,形成协同优势。坚持区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开发的做法,创新集群化发展路径,依托广东地区经济基础和制造业优势,从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到产业化发展,形成完整的非遗产业链布局。建立非遗产业联盟,联合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企业、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等各方力量,形成协同效应。可重点挖掘梳理广东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如东莞龙舟、东莞莞香、佛山香云纱、新会陈皮等,在广东选取重点城市探索打造省级“非遗经济”示范区,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创新“非遗+”模式,打造消费新热点。深挖非遗特色元素、创新呈现方式,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创、科技、服装、潮玩等结合,融入新经济发展大潮,打造“非遗消费”新热点。如,探索“非遗+旅游”,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线路和景区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创新“非遗+乡村振兴”,推动非遗赋能“百千万工程”,让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出圈出彩。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