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推动建立粤港澳三地青少年长期体育赛事活动机制,促进大湾区文化体育事业交流与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魏晓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是建成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大湾区体育领域的融合交流更加深入,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推动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体育也成为粤港澳三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

  一、背景情况

  (一)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新形势、新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强调要“把体育锻炼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中的作用,不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3年5月,总书记在北京育英中学考察时强调,“提高人的健康素质,青少年是黄金期。”“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要把身体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希望大家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带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要求。

  (二)系列政策出台推动大湾区体育发展。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一方面,更加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等,为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等体育人才提供在华长期居留、永久居留便利,为促进大湾区体育人才高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体育总局积极指导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帆船、冲浪、海钓、潜水等项目,辐射带动华南地区,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休闲区。这将有效推动体育融入大湾区城市发展,促进大湾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三)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将于2025年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举行。十五运会结束后,举办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本届运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一次运动会,也是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第一次走进香港和澳门。这将是大湾区发展体育事业、探索制度融合、以体育凝聚人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良好机遇,是探索大湾区联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模式的重要契机,相信将为未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创造新平台、注入新活力。

  (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机制可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单位推动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文化体育交流开展了一系列举措,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活动、体育赛事等日趋丰富。已多次成功举办广东省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嘉年华、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跳绳邀请赛、粤港澳青年足球交流赛、粤港澳大湾区中学生(高中)篮球邀请赛等赛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基础较好。但可以看到,目前粤港澳三地青少年体育方面赛事多以邀请赛、交流赛为主,可探索建立固化的湾区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机制,以固化赛事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青少年体育人才间的交流合作、互学互鉴等深度化、实效化、常态化。

  二、对策建议

  (一)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联动粤港澳三地有关部门,探索建立粤港澳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机制。拓展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覆盖面和赛事种类,固化粤港澳青少年赛事活动举办周期,建议省体育局可参照《关于公布2024年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赛事计划的通知》等类似文件,定期发布赛事活动计划,逐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二)以体育为载体带动粤港澳三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以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广泛发动粤港澳三地大学、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和相关体育机构等,联合举办各类青少年交流活动,共同推动粤港澳三地体育人才共育、项目共创、资源共享,进一步弘扬传统体育项目,促进体育文化共融。

  (三)大力促进全省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体教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校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优势,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推动各校外教育机构和活动场所,利用自身创新、多元、融合的特点,丰富青少年体育教育形式,倡导、帮助其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兴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