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支持茶叶产业与茶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黄丽忠

  一、事由

  广东是我国种植茶叶历史悠久的省份之一,是茶叶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也是广东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之一。广东茶叶生产主要分布集中在粤东和粤北等地的山区,具体集中在茂名市、梅州市、潮州市、河源市、清远市、揭阳市、韶关市、湛江市、惠州市、肇庆市和云浮市等区域。韶关英德绿茶、红茶,湛江廉江金萱茶,汕头、潮州乌龙茶、凤凰单丛茶都是著名的特色岭南名茶代表。同时广东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自唐朝开始广东已有西樵山茶乡,明清时期更有潮汕凤凰单丛名茶,改革开放后,以凤凰单丛、英德红茶为代表的广东茶更是享誉国内外。以前,“饮茶”曾是中年人的代名词,但现在随着国潮的兴起,茶文化已经开始年轻化,掀起了新的时尚潮流,年轻人早已成了饮茶的主力军。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让我省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让茶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

  二、建议

  (一)合理规划布局茶产业用地。支持茶叶加工、物流仓储、批发市场、茶叶产业园建设等用地需求,根据涉茶企业所在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产业资金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布局独具特色的茶叶加工和茶文化中心、茶庄园等产业用地。

  (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确保高质量生产。鼓励和支持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生态低碳化生产,鼓励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行清洁化、标准化的生产产业链,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确保茶叶产品安全。

  (三)打造国家级别美丽生态茶庄园。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建设智慧生态茶园。加快推广《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全程机械与综合农事服务主体,同时为茶企、合作社、茶农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数字化为特色的茶品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各类茶品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力量,重视配齐配强各地茶技队伍。加强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人才的培训,开展评茶、茶艺、茶叶加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鼓励和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支持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建造适应当代社会的茶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行业协会、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体验一流、功能完备的茶馆,与历史名人故居衔接,与茶博物馆共建,与书院相融合,还可在茶馆搭建舞台,在品茶闲聊之余欣赏民俗特色的茶艺表演、评书、戏曲、相声、讲古(讲历史故事);或运用VR、5D等现代技术展示茶文化,通过茶与食材的碰撞创造客家特色的茶糕点、茶美食等茶盛宴,为旅客提供娱乐休闲文化交流的平台。

  (六)发展“茶文旅”产业。深挖我省各地历史名人与茶的故事、与茶的事迹、与茶的故居,以主要种植茶树的乡村为依托,让茶业与历史名人事迹融合,居民通过参与茶旅游服务而受益致富。茶村定期开展一系列茶俗体验活动,如采茶、制茶、品茶、茶技、茶艺、茶戏、斗茶等,定制茶村生态民宿、茶林名人古道、名人馆等。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美好生活方式定制,将打造既复古又新中式的茶旅网红打卡点,使之成为传承茶道茶艺、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开展茶研学的新型文化空间。从“流动性观光”“打卡式旅游”,到“目的地休闲”“沉浸式体验”的消费升级,为茶旅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七)打造茶产业品牌。从市场出发,让茶品牌满足市场需求。分析当前茶消费人群逐步呈现年轻化、个性化、多样化和茶消费形态呈现差异化、时尚化、便利化趋势,拓宽产品销售、服务销售、文化销售渠道,创新产品形态、细分消费群体、丰富产品种类,推出更多定制化、便携化、有内涵的茶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大众偏好。

  (八)培养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茶艺传承人、茶旅从业者等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让人才资源成为茶旅融合的基础保障,营造茶旅融合良好环境与氛围。通过茶文化进校园、茶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等方式,推动茶技艺和茶文化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让更多人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