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深入治理大数据“杀熟”促进消费公平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黄源浩

  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种新型的市场不公现象——大数据“杀熟”近年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新挑战。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消费者的信任基础,也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成了威胁,亟需引起相关部门和立法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有效应对。广东省作为我国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阵地,是平台经济大省,如不能有效遏制大数据“杀熟”现象,将不利于我省平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背景

  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并分析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消费习惯、支付能力、偏好选择等,以此为依据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向不同消费者展示差异化的价格策略,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人们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深深的被欺骗感。

  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算法的滥用,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信任以及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益,侵害消费者权益。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大数据“杀熟”遭消费者质疑的事件仍屡屡引发热议。调查显示,大数据“杀熟”主要出现在网络购物、在线旅游消费、外卖消费打车、票务、视频消费等领域。大数据“杀熟”现象遭到广大消费者深恶痛绝,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消费者的网上消费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大数据“杀熟”明令禁止。近年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均从不同角度对大数据“杀熟”进行了否定。

  二、对策与建议

  尽管已经有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但大数据“杀熟”仍广泛存在,令消费者防不胜防。这充分表明,从根本上遏制大数据“杀熟”现象,还需要多策并举、综合整治,才能让法律规定的要求真正落地。

  (一)推动地方立法,明确责任界限。在实务当中,对于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形式界定不清晰,一些不法商家打着个性化营销的幌子,行大数据“杀熟”之实。建议省人大推动关于治理大数据“杀熟”的地方立法,对大数据“杀熟”的具体表现形式、算法透明度、数据使用规则、价格歧视判定标准等关键内容予以细化,确保法规具有可操作性,为执法、司法提供坚实依据。

  (二)推动建立算法透明化机制。推动算法透明是治理大数据“杀熟”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明确“大数据杀熟”监管部门,要求监管部门落实对企业算法的监管,定期审核和评估企业的算法机制,确保算法的合规性;要求企业向消费者解释个性化定价背后的原因和逻辑,确保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平台需要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让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兴趣领域。

  (三)监管部门应不断提高监管技术能力。由于算法复杂且迭代速度快,仅仅依靠“人工抽查”“飞行检查”等传统监管手段,难以应对变化多端的商家算法,监管部门需要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同时,监管部门要推动通过科技手段简化流程和消除阻碍,帮助消费者更加便利有效地举证维权,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轻易触碰监管红线。

  (四)推动平台商家建立行业自律。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推动建立相关平台大数据行业标准,构建“国家规制+行业自治+用户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平台企业积极将算法伦理内化为企业准则,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算法管控制度,充分调动行业组织的积极性,敦促平台合规自治,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五)加强执法惩处力度和投诉举报处理。监管部门应通过受理举报线索、技术核验、约谈整改、现场检查等方式开展督查督导,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算法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对自查不认真、整改不彻底的网站平台,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处罚。同时加强宣传普法,提高消费者对大数据算法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