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开展社区居家医养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叶健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为下一阶段养老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我国已经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3亿人,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就广东来说,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3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1716万,占比16.9%,按照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0%”的界定标准,我省已经进入老龄化,叠加全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我省养老工作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存在问题

  (一)供需矛盾突出。尽管广东省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数量已超 2 万个,但实际提供的服务却未能精准对接老年人的需求。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仍局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如做饭、打扫卫生等基础服务,而对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安宁疗护等专业性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供给严重不足。此外,服务可及性受限,即使有合适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其服务的覆盖范围和便捷程度也不尽如人意,部分地区由于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半径过大,导致老年人获取服务的路途较远、耗时较长。

  (二)部门协调困难。养老工作涉及民政、卫健、医保、人社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存在职责交叉和空白区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两者分属于民政和卫健不同系统管理,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例如,如果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转诊时,由于双方信息沟通不畅、转诊绿色通道未建立,可能延误救治时机。

  (三)行业人才资源匮乏。目前,广东省内开设老年护理、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数量有限,且招生规模较小,每年输送的专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操作机会少,毕业后进入养老服务岗位难以迅速适应工作要求。此外,养老服务一线工作强度大、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据调查,许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月工资仅在4000元左右,且工作时间长,经常需要值夜班、加班,行业吸引力不高,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

  二、有关建议

  (一)加强居家医养制度保障。探索在省层面推动“家庭病床”制度,推动“家庭病床”与“家庭医生”和医保政策的衔接,为医疗服务走入社区家庭提供制度保障,解放医疗资源,释放床位紧缺压力。制定统一的居家医养服务规范与标准,涵盖服务内容、人员资质、设施配备、质量评估等方面。各地市依据标准制定本地实施细则,保障服务的规范性与一致性,让老年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同质、可靠的居家医养服务。

  (二)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各地市建立市区镇三级示范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医院-医养结合机构-普通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各环节解决不同功能性问题,实现“机构医养”“社区日托医养”“居家医养”衔接互补。鼓励各地市科学布局医养结合机构,充分考虑本地空间规划、服务人口和半径等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鼓励各地市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基础性作用,引导地方国有资本培育发展以普惠养老服务为主责主业的国有企业,成立市属国资综合性养老服务公司,培育一批优质提供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

  (三)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由省卫健委牵头打造全省统一的居家医养服务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老年人配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采集血压、血糖、心率等健康数据并上传至平台,医护人员可远程监控、及时预警健康风险。平台集成服务需求发布、服务人员调度、服务质量评价等功能,老年人或家属通过手机 APP 便捷下单预约上门医疗、护理、助餐等服务,服务机构依据订单快速调配人员,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老年人需求变化趋势,为服务优化提供依据。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优化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居家医养服务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服务和技术开展社区居家医养,探索在床位补助、医保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优惠。探索建立“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企业发挥贴近住户的优势,与社区医养服务机构合作,参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岗位聘请、政府购买等方式促进社会工作者参与养老服务,发挥专业社工力量在资源链接、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等方面优势作用。鼓励组建和发展社区居家医养志愿者服务队,加强管理培训,有效调配力量,吸纳一批具备医护、心理咨询等领域专业能力和执业资格的义工,提高志愿队服务能力。

  (五)加强养老行业人才培育。推动省内高校、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居家医养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动院校与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为机构输送养老行业人才。推动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居家医养服务管理等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居家医养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强行业激励,推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完善与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配套的薪酬激励机制,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和技能提升补贴制度,提高行业吸引力。完善医养结合、养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力度引进具备丰富经验和高水平专业素养的老年医学和护理人才,充实服务团队力量。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