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加快功能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潘翠玲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议题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首席话题”之一。大健康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强大的科技产业基础,在发展功能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业大健康产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亟待推进。

  2024年,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将这个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花园、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隆重地推送到全省人民面前。

  在调研中,我深刻感受到发展农业大健康产业融合的巨大潜力和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难以忽视的堵点和困局。以下是我梳理走访调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提出应对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一)农业大健康产业产业链条不完善。目前的发展仍处于碎片化阶段,缺乏整体协同。农业、食品、健康、旅游等行业各自独立发展,缺乏有效的产业链整合,比如从农业种植到中医食疗、健康产品的开发,很多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资源浪费与创新动力不足。同时,大健康产业需要企业自身推动创新技术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然而,很多地方仍然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缺乏对优秀种子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引入,导致农业产业的低效、低产、低质量无法改变,限制了农业大健康产业的融合与提升。

  (二)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建设薄弱。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中缺乏特色,产品品牌建设不力,产业集中度低,难以突破地方局限范围的市场。

  (三)消费者健康观念较为滞后。由于目前农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产品,虽然市场上对大健康产业的需求日益增长,很多人对农业中药材、生态农产品等健康产品的认知有限,且容易受到伪科学、假冒伪劣产品的误导,影响了整体市场的健康发展。部分消费者仍偏好快速见效的保健品或药物,对自然、绿色、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认同度不高。

  二、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一是推动产业链的整合与协同发展。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规划。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将农业、健康、旅游、文化等各个领域有效融合,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生态。行业协会应发挥引导作用,搭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平台,导引行业协同创新,推动从农业生产到健康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农业+健康+旅游+文化”多维度融合的产业集群。二是推动农业园区转型农业大健康产业。农业产业园区通常位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经向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科技落地也有平台优势。通过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针对农业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支持,尤其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和便利。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农业大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创新与科技应用。一是应加大对农业大健康产业相关科研项目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创新联盟,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功能性农产品的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功能性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开展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培养一批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可打造农耕文化与中医食疗结合的健康旅游模式,通过结合农耕文化的历史背景,开发中医食疗和健康旅游产品,打造以“农业+中医食疗+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全方位健康旅游模式。开发中医药功能性农业产品,扶持地理标志和地道药材种植。三是探索中医馆在大健康产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中医药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与农业、健康旅游、生态养生等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了农业大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制定中医馆与大健康产业融合的标准化建设指南,推动农业资源与中医药的结合。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医康养服务中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吃、住、养、复”一条龙服务。

  (三)加强消费者健康宣传,提高市场认知度。鉴于当前消费者在健康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健康教育,如组织和参与各类展会、论坛以及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来普及健康饮食、绿色生态农业等重要理念。通过这些努力,能够有效提升消费者对功能性农业和大健康产业的认知水平,进而增强他们对这些领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四)加强农业大健康产业的品牌建设。要树立品牌就是“王道”的思想,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大品牌宣传推广的力度。这包括与各大电商平台加强合作,通过这些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我们的产品能够触及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同时,有计划开展一系列功能性农产品和大健康产品的消费体验活动,让消费者能够亲身体验到我们产品的独特功效和高品质,以此来激发市场需求,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使我们的品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农业种植方面,应当大力引进并重点扶持高附加值农作物品种以及药食同源作物的种植。例如,广东地区广了以健康功能为特色的农作物,如具有低糖特性的无糖米、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的玫瑰柑和富含抗氧化物质花青素的紫玉米。此外,可以选择性发展具有“原产地”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中药材农业,例如广藿香、陈皮、砂仁等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和品牌化经营,可显著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其次,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需要被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推动其在生物制药、健康食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将萃取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可将原材料转化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此外还可以在超细微化食品的开发上发力,例如适合老年人食用的易吸收食品,以及含有全微量元素的功能性食品。药食同源食品和具有特殊医疗辅助作用的食品,如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则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有望开辟出新的消费领域。

  通过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不仅能为广东农业带来可观的税收,还将显著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我们就能够在农业方面,创造新质生产力。而这种创造性的生产力,是农作物新产品诞生的先决条件。

  农业是立国基础之一。国民大健康是长期不变的战略国策。农产品理当融入其中并占有新兴市场的巨大份额,绝不能停留在初级食品的旧观念里面,固步自封,坐井观天。

  随着国内外对健康的追求和认知日趋成熟,以食代药、以养代医,被更多的人群认可。在健康农产品的种植区域和产业链上,顺势而为,发展农业观光,农村康养,则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以最小的服务业产业投资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收益。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趋势在世界上堪称迅猛。在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业不能再停留在提高产量的固有思维上。必须与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生物科技联袂而行;必须与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的开发应用和跨界合作挂钩结合,最终形成“订单农业”和产业链闭环。

  推动辅助功能性农业与国民大健康产业结合,加强“农业科技+生物科技和+健康科技”的有机结合,应当成为广东地区振兴乡村的新抓手,驱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轮并行。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