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广东省地市级心血管健康指数体系,全面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的建议
叶健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的数据,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断层第一,在农村、城市死因占比分别高达 48.00% 和 45.86%。根据广东省死亡登记数据显示,广东省2023年18岁以上成人心脑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为425.40/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60.80/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全死因超过四成,成为居民死因和疾病负担的首位病因。
一、基本情况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重大慢性病防控工作。《广东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目标设定为到2025年应≦219.97/10万,《健康广东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90.7/10万的目标,但我省202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高达260/10万,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广东省迫切需要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在内的慢性病防控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地区,其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成效对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广东省在慢性病防控领域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广州、深圳等位于大湾区的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处于粤东西北的经济欠发达地市则可能存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也加大了制定统一防治政策的难度。针对此问题,可借鉴山东省制定地市级心血管健康指数体系的经验,因地制宜,为各地市提供心血管防控工作的参考。2018年起,山东省联合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率先构建了包含五大维度和52项指标的地市级心血管健康指数体系,通过全面数据采集与深入分析,定期发布评估结果,有效揭示了各地市心血管健康状况,促进了政府制定科学防控政策,提升了防治水平,增强了公众健康意识,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广东省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中,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来保障防控措施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连续性。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广东省居民的首要死因和疾病负担来源,其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评估工具的缺失导致相关部门难以量化分析防控工作的成效,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影响防控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也会使得医疗资源难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配,拉低疾病防治效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因此,为了提升广东省心脑血管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尽快适配和应用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评估工具,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广东省心脑血管防控的实际情况,为未来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有力支持,从而确保防控工作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为广东省居民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三、有关建议
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对居民健康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广东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率,推动健康广东行动,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扎实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完善心脑血管防治与保障政策体系,统筹考虑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医疗资源配置、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加强医疗资源投入与服务能力升级,全面推动全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部门协作,开发建设广东省地市级心血管健康指数体系。在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现有的52个指标维度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山东省地市级评价指标的方式,结合广东省内各地市实际情况、城市特点,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形成适配广东省的定制化心血管健康评估工具。加强各地市的信息数据互通与合作交流,推动医防融合,实现预防与治疗的有效衔接,打通省内的数据壁垒,各地市相关卫生健康委和医疗卫生机构也应为数据的采集提供政策和途径便利,确保采集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确保心血管健康管理工作在广东省内能够协调一致,实现“一盘棋”管理,推动医防融合,实现预防与治疗的有效衔接。
(三)高质量推进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建设,促进持续发展和延伸覆盖。构建 “市-县(区)-乡镇-社区医疗” 四级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救治网络,增加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网点数量,提升网点救治能力,打造“1公里”救治圈;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联动协作,实现区域内救治的同质化;提升基层慢病管理水平,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和急慢病分治;加强全民健康科普教育,多渠道传播普及心血管疾病知识,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四)积极推动广东省地市级心血管健康评价指数科学应用。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已经多次迭代,其科学性得到国际认可,山东等省的应用也证明此指数能有效评价各地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政策实施、防治资源投入和配置、相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居民健康行为因素等多个相关工作维度,为科学分析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依据。建议依照指数体系科学开展评价,并在完成评价后组织专家形成政策建议报告,通报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动我省各地心脑血管防治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