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履职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关于大力支持发展龙舟经济的建议

时间:2025-07-09 来源:广东人大网
分享到:

许莉俊

  一、基本情况

  (一)广东省需要重点加强龙舟文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

  “飞舟海客度,急鼓醉人挝。”唐代李贞的《峡山观竞渡》,是关于岭南龙舟竞渡最早的文献记载。广东地区水脉遍布,水乡众多,是岭南龙舟文化起源地之一。龙舟文化,起源于岭南先民的水崇拜。农历四五月,是广东地区天气最为多变的时期,暴雨、飓风时不时不期而至,人们以扒龙舟和龙舟竞渡的方式,赋予龙舟以意志和思想,禳灾度厄,祈福迎祥。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龙船的传统仪式,如起龙、采青、点睛、招景、趁景、游龙、斗标、龙船饭、藏龙等。每项仪式都携带着水乡的基因:既有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对财丁兴旺的期盼、团结宗族的需要、睦邻友好的热情,更体现岭南先民奋勇争先的气质。

  龙舟文化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且与龙舟相关的非遗,在2006年至2014年先后公布的四批非遗名录里都有出现,包括龙舟制作技艺、赛龙舟、端午节民俗、龙舟说唱等内容和类别,涉及省份及地区包括广东、湖南、贵州、浙江、湖北及香港等,其中广东省关于龙舟文化的非遗内容和类别最多(详见表1)。广东省迄今公布了1至8批非遗,每一批里面都有相关龙舟的非遗内容,涉及城市包括了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里面的14个(详见表2)。此外,还有市、区级非遗也有龙舟文化相关内容。从中可知,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广东省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岭南龙舟文化,至今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而且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各地市还有自己特色的龙舟文化。因此,广东省需要重点加强龙舟文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

表1与龙舟有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序号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类型

申报地区

1

Ⅴ-31

龙舟说唱

曲艺

2006

(第一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2

Ⅵ-65

赛龙舟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2011

(第三批)

新增项目

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贵州省铜仁市、贵州省镇远县

3

Ⅷ-139

龙舟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2008

(第二批)

新增项目

广东省东莞市

4

Ⅹ-3

端午节(五常龙舟胜会)

民俗

2008

(第二批)

扩展项目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5

Ⅹ-3

端午节(蒋村龙舟胜会)、

端午节(大澳龙舟游涌)

民俗

2011

(第三批)

扩展项目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6

Ⅹ-3

端午节(泽林旱龙舟)

民俗

2014

(第四批)

扩展项目

湖北省鄂州市

7

Ⅹ-75

苗族独木龙舟节

民俗

2008

(第二批)

新增项目

贵州省台江县

表2与龙舟有关的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公布批次

分类(代码)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

第一批

曲艺(07)

龙舟说唱

佛山顺德区

2

第二批

传统手工技(VIII)

龙舟制作技艺

东莞市中堂镇

3

第二批

民俗(X)

赛龙舟(礼乐龙舟、赛龙舟、扒龙舟)

江门市江海区、深圳市、广州市

4

第三批

民俗

舞木龙习俗

(舞木龙、端午游木龙)

东莞市厚街镇、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

5

第三批扩展项目

民俗

赛龙舟

(揭阳赛龙舟、龙舟月、中堂龙舟景)

揭阳市、东莞市万江区、东莞市中堂镇

6

第四批

传统音乐

龙船歌

韶关南雄市

7

第四批扩展项目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三人燕尾龙舟竞技、小榄赛龙艇、石岐赛龙舟、东凤五人飞艇赛、南头五人飞艇赛)

佛山市南海区、清远市清新县、中山市小榄镇、中山市石岐区、中山市东凤镇、中山市南头镇

8

第四批扩展项目

民俗

端午节(盐步老龙礼俗)

佛山市南海区

9

第五批扩展项目

民俗

端午节(端午龙舟习俗、黄圃赛龙舟习俗、端午逆水赛龙舟)

惠州市石湾镇、中山市黄圃镇、阳江市江城区

10

第六批扩展项目

民俗

端午节(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古劳三夹腾龙、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龙眼点睛习俗)

珠海市、江门市鹤山市、潮州市饶平县、佛山市顺德区

11

第七批扩展项目

传统技艺

龙舟制作技艺(上漖龙舟制作技艺)

广州市番禺区

12

第七批扩展项目

民俗

端午节(扒龙舟、金利龙舟习俗)

广州市番禺区、肇庆市高要区

13

第八批扩展项目

民俗

端午节(车陂龙舟景、白庙疍家游龙)

广州市天河区、清远市清城区

  (二)龙舟经济具有带动文商旅体等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在的文旅趋势、消费热点,都在显示出传统文化巨大的经济潜力。端午节期间,广东各地迎来龙舟文化及赛事热潮,佛山南海叠滘龙船、广州天河猎德龙舟赛、惠东县海上龙舟竞渡、东莞龙舟月活动等近年来屡屡出圈。随着龙舟文化及赛事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其背后蕴藏的经济潜力也逐渐显现,拉动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消费走高。龙舟文化及赛事是一项集民俗文化、竞技赛事、文旅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催生出独特的“龙舟经济”,龙舟经济吸引游客光临的同时,能带动活动期间当地餐饮、住宿、娱乐、金融、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据广东省文旅厅数据显示,2024年端午假期三天(6月8日至10日),广东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1亿元。全国举办龙舟赛的省份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在最火的广东,外地游客占观赛人群总数的15%。旅游平台数据也显示,广东文旅订单量剧增。2024年端午节期间南海龙舟相关赛事在全网吸引了超35亿人次观看。清远市举办2024年广东龙颈龙舟锦标赛、2024年英德市龙舟赛、连州西岸镇非遗赛龙舟民俗活动、白庙疍家游龙活动等活动,邀请数十支龙舟队伍挥桨竞渡,吸引了数万名旅客群众前来观赛,部分赛事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吸引了20多万人观看,点赞量超两百万。马蜂窝数据显示,各地举办的龙舟比赛带动“赛龙舟”热度环比上涨133%,“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带动佛山热度涨幅100%。

  龙舟经济成为文旅新晋“顶流”,也给龙舟上下游产业链带来新的商机。例如火爆的龙舟赛带动广东省各地的龙舟制造厂进入生产旺季。除了带动传统龙舟制造及标准龙、单人龙舟研发制造等发展,还带动了龙舟模型、龙舟培训、龙舟研学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三)龙舟经济具有凝聚人心,促进团结振兴、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广东省的端午节传统习俗,各村划着龙舟、顺着水网,一站站巡游探亲,在日益现代化、城镇化的背景下,龙舟串起了新乡情。广东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龙舟队,在村民看来,龙舟活动关系到整个村子的集体荣誉。龙舟竞渡演变到今天,更多地意味着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龙舟竞渡背后的文化精神就是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同舟共济、共同拼搏。龙舟就是每一个村落的灵魂,扒龙舟扒的不仅是对水的感恩之情,扒的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更反映出村落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一场场“速度与激情”的角逐,既寄托着村民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又成为一代代人团结奋进、拼搏争先的精神写照。

  发展龙舟经济,也有利于带动各乡村的发展,有利于团结奋进、凝聚人心,因此也具有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香港、澳门也一样有龙舟活动民俗,香港还有一项国家级非遗——端午节民俗大澳龙舟游涌。发展龙舟经济,对于促进大湾区港澳与内地居民的相互了解,提高文化建设、体育建设,对于促进大湾区的经济、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都有好处。

  (四)广东省具有发展龙舟经济的良好基础和环境

  对于发展龙舟经济而言,广东省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和自然、社会及经济环境。广东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珠江与大小河涌穿过各个城市,为龙舟竞渡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海上、江上或是村前的灌溉渠道和村后的大山塘都能成为龙舟的天然赛道。亚热带气候也让龙舟活动可以全年开展。

  龙舟竞渡在广东历史悠久,每逢端午佳节,龙舟竞渡热闹非凡,参与人数众多。广东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常年参加龙舟训练的队员超过万人,许多镇村、社区都要参与。龙舟在各个镇村乃至社区,既多元又统一,具有多面性,既集龙舟之大成,又有诸如叠滘的漂移龙舟、西樵的半山扒龙船、龙舟马拉松等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由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龙舟文化。龙舟说唱、龙舟竞渡、龙眼点睛、龙母诞、黄连龙虱游艺、龙船饭等各地民俗特色传统传承至今。

  广东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给发展龙舟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消费支撑。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发布的消息,2024年端午节前后,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广州、深圳、佛山、韶关等18个地级以上市举办了48场各类龙舟赛及相关活动。龙舟活动涉及的广东城市非常多,活动也是比较丰富的。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各地市的龙舟民俗活动以各村举办为主,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例如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龙舟活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流量而牵头筹划举办全年的龙舟活动。龙舟活动宣传以自然流量为主,靠市民、游客自发传播,各地市各镇村、各社区的龙舟活动信息较为分散,不利于游客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和规划行程,缺乏统一宣传和管理,无法形成多点多层次发散式宣传模式。各地市各镇村、各社区的龙舟活动也缺乏统筹,各自举办,主要还是因为本村本社区的民俗而举办,未能统筹联动其他文旅活动和产业一起发展,也缺少与龙舟文旅项目配套的特色民俗文化产业链。各镇村的龙舟活动跟“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任务也没有联动起来。

  同时,龙舟文化作为非遗,也面临民俗保护、文化传承的冷峻现实。与不少传统技艺一样,龙舟制作这门古老的手艺,也面临着学徒减少、传承人难找的问题。现在坚守在龙舟厂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匠人。也有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后,龙舟文化等非遗面临着断档甚至被历史烟尘埋没的危险。一些村里的龙船甚至不起水,部分龙舟队主力队员的年龄均在40到50岁之间,却很少有年轻力壮的后人加入进来,青黄不接,面临着龙舟人才断层的境况。

  总结上述龙舟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1、缺乏区域统筹;2、需要加强与文旅、体育、龙舟制造等其它产业联动发展;3、需要加强与百千万工程联动发展,振兴乡村;4、需要进一步挖掘龙舟文化、突出岭南文化特色;5、需要加强龙舟活动的群众基础;6、缺乏统一宣传。

  三、建议

  2024年从四月八荔枝湾“起龙船”,到佛山南海叠滘龙舟赛,再到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超燃”的广东龙舟文化已在全国火爆出圈,赢得满堂喝彩。众多游客慕名赴粤,一睹现场盛况;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则将广东龙舟的魅力带向全国,让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最火爆的传统文化项目广为人知。由传统民俗带来的文旅大热,能否给文化传承和发展经济带来新的解法,需要细致谋划。

  省政府办公厅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消费恢复的决策部署,进一步释放我省居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发布的《广东省加大力度持续促进消费若干措施》第一条就是关于拓展文化旅游消费的内容,大力发展龙舟经济是符合上述政策要求的重要措施。

  因此,建议大力支持发展龙舟经济,促进文商旅体经济和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

  (一)省级统筹、各级联动,打造“一地一品牌”特色龙舟经济

  由政府部门牵头,省、市、区、街镇、村、社区各级联动,对龙舟经济进行统筹打包开发,将“广东龙舟文化”作为一个大的公共文化IP和名片来进行推广,省级部门做好区域统筹和顶层规划设计,各相关地市依托自己独特的文化禀赋,找准定位、品味和身位,每个地方都能打造属于自己的龙舟文化子IP和“超级主场”,创立“一地一品牌”特色龙舟经济,如叠滘龙船漂移、惠东海上龙舟竞渡等,把龙舟带来的“大流量”,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能量。以“龙舟+非遗+体育+文旅+消费”丰富文旅深入融合的新场景,赋能城市假期经济,努力为广大市民游客留下活力、新潮、时尚多元的城市印象。

  坚持“群众主创”是一条不可突破的“越位线”,因为这正是龙舟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它如此富有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用心呵护好龙舟运动的文化内核,下大力气开发公共IP,具体包括:一是加强龙舟经济相关设施建设,加强龙舟水道场地整治提升,加大文旅、健身训练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二是创新龙舟活动形式,注重发掘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户外环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及赛事品牌,吸引更多观众和参赛者。三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组织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龙舟活动及赛事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安全保障。

  (二)加强龙舟经济与文商旅体等产业和百千万工程融合发展

  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强补链,补充与龙舟文旅项目配套的特色民俗文化产业链,整体规划各地市的龙舟活动。创新龙舟经济的消费场景,多渠道激发消费潜力。从各村起龙、采青到龙舟赛、龙船饭,做到每周有亮点,方便市民、游客规划行程,并联合文旅企业策划开发特色龙舟旅游产品及文创周边产品等,策划龙舟制造厂参观、龙舟研学、龙舟观赛、龙舟服装体验、龙舟VR等,同时邀请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扒龙舟”、龙船饭等活动,推出民俗游、水乡游、研学游、休闲游、亲子游、观赛游等不同主题龙舟体验,配合文化美食集市、龙舟表演、非遗文化及艺术品展示、亲子DIY龙舟彩绘、其他地方民俗等丰富活动,形成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站式体验,提升大众的参与感。

  贵州“村超”“村BA”等充满农趣、富有“泥土味”的群众赛事走红大江南北,凸显乡村体育文化活动的深厚基础,彰显乡村全面振兴的精气神。借鉴贵州“村BA”“村超”等实践,以“乡村龙舟赛事”撬动乡村振兴,发挥“体育+”模式,进而实现产业联动效应,联动“百千万工程”建设各地市的典型龙舟民俗文化村,创造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文商旅体融合发展龙舟文化的新实践。

  此外,对传统龙舟制造及现代化新式龙舟及新材料龙舟研发制造进行大力扶持,推动龙舟模型、龙舟培训、龙舟研学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通过激发“龙舟经济”,让“龙舟”成为一种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满足现代人对文化消费的多样化需求。打造广东龙舟文旅项目,聚人气、促消费,将龙舟经济打造成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城市运营经济项目,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岭南烟火气,龙舟“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

  (三)扶持龙舟文化非遗项目,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传统文化与民俗进入现代语境,融入市场经济,演变成新的消费对象,市场价值上来了,自然也能避免景观化、花瓶化,真正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龙舟文化涉及的非遗名录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涉及民俗、传统技艺、曲艺、传统体育等不同类别。要做好龙舟文化的保护传承,就不能让它仅仅是出现在非遗名录上,而是要深入挖掘研究各地市、各级别、各种类型的龙舟文化,并结合龙舟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让龙舟文化与现实社会生活、经济发展能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活态文化,凸显岭南文化特色,探索龙舟文化更可持续、更高效的传承发展模式。例如2024年顺德推出“行运一条龙”民俗祈福巡游活动就包括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龙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眼点睛习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潭龙母诞和黄连龙虱游艺等内容。

  建议政府部门对获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的龙舟项目、非遗传承人给予财政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可在地市设立龙舟文化的非遗集中展示场所、工作室等,提供龙舟文化研究、游览、研学。还可开展粤港澳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对话,邀请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与省内本土能工巧匠齐聚一堂,共同挖掘、梳理、传递龙舟背后的文化价值。

  (四)在学校、社区、企业推广龙舟运动,加强群众基础,培养后备人才

  龙舟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其凭借自身独到的号召力与亲和力,吸引了很多群众的广泛参与。开展龙舟运动既可以锻炼强健的体魄,同时又能够使社会群众非常快乐,有利于营造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环境,有利于培育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开展龙舟运动不仅能够使历史得到延续,而且还可以传扬文明,使社会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完善与丰富,同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源泉。

  建议在适合的水域、水道中增设龙舟活动项目,以供游客、家庭、企业比赛或者平时游玩,让更多的群众参与龙舟活动。划龙舟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提升个人精气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建议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广泛推广龙舟文化,创设各种机会让青少年从小参与熟悉龙舟活动,并具备基本的技能。将龙舟文化引入学校课堂教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学校和教室,旨在培养孩子们对龙舟的兴趣,熏陶孩子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在中小学、大专院校组建龙舟训练队,在学生中坚持开展龙舟运动,在社区、企业中开展龙舟运动,将龙舟发展成全民健身运动,让群众积极参与,既强身健体,又锻炼团队协作,促进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奋勇拼搏、加强凝聚力。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龙舟运动的后备人才,有利于龙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集中平台加强宣传,实现龙舟经济全媒体全时段全方位传播

  建议系统策划、全方位宣传推广,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实现龙舟活动信息的全媒体、全时段、全方位传播,不断为龙舟活动传播提供地道的“地方味”、岭南地域风情,扩大龙舟活动及赛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和赞助商。通过龙舟文化充分宣传广东敢为人先、尊重传统又创新进取的精神特质,宣传广东千年岭南文化特色和魅力,宣传广东岭南水乡及现代化城市的风貌形象。

  建议设置一个网络平台集中宣传龙舟文化,各种龙舟旅游、龙舟活动、龙舟研学、龙舟文创以及相关交通住宿等信息都在平台上发布和查询,方便市民、游客及时了解,规划行程路线。同时平台可以直播各种龙舟活动,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宣传推广,扩大龙舟经济影响力。

  (六)抓住入境免签政策红利,增加龙舟经济涉外消费

  龙舟比赛曾先后被纳入东亚运动会和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龙舟运动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龙舟赛作为展示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竞技龙舟也作为展示表演项目惊艳亮相,向各国观众呈现了这一中国传统运动的魅力。龙舟打通了古今,融汇了中外,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龙舟文化的关注。2024年以来,随着“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外籍人员入境政策不断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ChinaTravel”风头“好劲”,“免签”政策红利不断凸显。截至2024年12月30日24时,广州白云机场口岸2024年度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总量1460万余人次,远超2023年全年查验840万人次,同比增长73%,其中出入境外国人占比连续两年居全国特大型空港口岸首位。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接待入境游客5353.7万人次,同比增长73.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265.2亿元,同比增长96.2%。

  因此,建议抓住上述政策红利,加强龙舟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广,设置国际化的旅游基础设施,设置便利外国人的支付系统,完善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吸引全球游客。通过大湾区内部资源的共享,进一步丰富游客的体验,感知中华文化及大湾区地方文化的魅力,提升大湾区的整体旅游品质。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