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资讯 > 各地人大

河北:立法为民 政通人和

时间:2025-07-23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2期
分享到:

  塞罕坝林木丰茂,白洋淀碧波荡漾,张北草原风车旋转……生机勃勃的燕赵大地,正以一抹新绿惊艳时光。越来越多的人对河北的印象,从过去的“土”、“脏”、“乱”变成“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缘于河北各地人大常委会纷纷出招,以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石家庄、承德、秦皇岛、邯郸、保定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专门立法,擦亮省内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推动文物“活”起来、文化“兴”起来、旅游“火”起来。

  ……

  截至2025年3月15日,河北省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共出台市级地方性法规258部,为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底色

  河北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承担着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任务。

  聚焦“水源涵养”,守卫“京津水塔”,张家口、承德两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生态领域专项法规10余部,涵盖山、水、林、草、气等多个自然系统。如《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张家口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等。

  从天空到地面、从城市到农村,多维度加强法治保障,2024年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持续抓好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工作,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加大草原和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全省完成营造林63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13万亩,分别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6%和226%。

  衡水湖是河北省一道靓丽的名片,也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刚获得地方立法权不久,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就将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衡水湖保护问题作为衡水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列入立法日程,于2018年制定出台了《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随后制定的《衡水市生态环境教育促进条例》成为省内第一部关于生态环境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设区市环境教育立法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为打造“绿色保定”,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保定市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保定市河道管理条例》等,积极打造大气拱卫首都、水源涵养雄安、生态示范华北、绿色发展引领全国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

  省级审批事项实现100%全流程网办,审批效率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常态化开展市长恳谈会活动……《石家庄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这些经验予以固化,推行开办企业全流程“一网通办、一窗领取”,“双盲”评审,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以及建立市长恳谈会制度等,赢得了广大企业家的支持。

  今年3月1日起,《唐山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加强区域商事制度协同改革,支持曹妃甸自贸片区、高新区等先试先行,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亦是题中之义。承德市发挥钒钛资源富集优势,出台关于加强钒钛资源保护利用决定,抢占钒钛产业发展制高点。秦皇岛市做强做优葡萄酒产业,出台碣石山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打造有辨识度的葡萄酒品牌。唐山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制定的港口条例为“一港双城”战略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围绕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制造业强市发展目标,2023年《保定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规定》出台,成为全省首部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地方性法规。该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数字经济是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11月,《石家庄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出台,把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了该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全力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和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将通信设备及系统、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卫星导航、大数据等作为数字产业发展重点,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扮靓城市颜值,提升宜居品质

  城,欣欣向荣;人,安居乐业。河北省各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积极用好立法权,聚焦城乡建设与管理领域,推动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擦亮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

  城市建筑垃圾基本上是不能降解的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理好建筑垃圾,邯郸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建筑垃圾管理源头化、措施制度化、市场准入化、车辆密闭化、处置资源化“五化”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垃圾试点城市”工作的地级市。为固化成功经验,2012年《邯郸市建筑垃圾处置条例》出台,2024年再次修订,除了进一步完善关于建筑垃圾处置和管理模式,还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细化规范,强化了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要求。

  餐厨垃圾也是城市管理的难点之一。为破解餐厨垃圾无序收运处置影响市容、污染水质、传播疾病的问题,2023年9月《沧州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出台,力求做到餐厨垃圾管理全流程、全覆盖、无死角。

  停车秩序影响和制约着城市交通秩序的安全与畅通。在《秦皇岛市停车场管理条例》的立法过程中,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对法规草案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由原来的29条调整修改为45条,切实增强了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条例出台后,停车场违法收费、私设地桩地锁侵占公共资源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物业管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秦皇岛、张家口、石家庄、邢台等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物业管理条例,针对业主委员会组建难、共有部分经营收益管理不规范、物业服务收费难收费乱等市民反映强烈的矛盾焦点上“砍一刀”,受到一致好评。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于202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成为省内首部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专门地方性法规。

  聚焦基层治理,推动矛盾化解

  调的是矛盾纠纷,解的是民意民心。随着《承德市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条例》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枫桥经验”正创新应用于该市基层社会治理,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承德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2023年9月,《唐山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获批出台。同年11月28日,河北省第一所、唐山市首个未成年人专门学校揭牌成立,标志着唐山专门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唐山市消防车通道管理规定》以“小切口”立法打开“生命通道”,坚决破解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等顽疾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平安稳定。

  电梯是很多居民出行回家的“第一步”。2023年,衡水市电梯应急处置技术中心共接警5000余起,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5月《衡水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获批出台,切实加强电梯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电梯安全事故。

  邯郸市推广居住证自助登记APP平台,市民足不出户即可登记,这一政策推行的背后离不开《邯郸市居住证条例》的实施。作为服务流动人口的市级法规,条例规定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益、服务和便利多达17项。

  保护文化遗产,赓续传统根脉

  陶瓷是燕赵文化传承的瑰宝之一,冀中南有三大名窑——磁州窑、邢窑、定窑,冀东唐山享有“中国北方瓷都”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为保护好千年窑址、传承好千年工艺,在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统筹指导下,邯郸、邢台、保定和唐山四市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开展省内协同立法。

  正定、承德、保定、邯郸、邢台、山海关、蔚县等历史文化名城,是燕赵大地靓丽的文化名片。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整理、研究、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明确,统筹各类业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邢台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被评为邢台“人民最满意的法治为民办实事”优秀项目。

  张家口堡是张家口的“原点”和“根”,是目前中国大中型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历史风貌最为真实的城中古堡。为让文物焕发新生机,2023年9月《张家口堡保护利用条例》获批出台,在强化保护、改善堡内人居环境、繁荣业态等方面予以规范,对于守护历史遗产,赓续城市文脉具有重要意义。

  十年弹指一挥间,河北省设区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出台了一大批服务国家大局、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地方性法规,反映的是立法工作目标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变,体现出地方立法的鲜明特点,提升了地方立法的“辨识度”,也为地方治理注入了充足活力。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