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广东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关于广东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
审查结果报告
(2025年1月17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广东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以及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会议期间,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在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和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齐心协力抓经济,聚力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实干笃行,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守正创新、苦干实干,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中,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粮食总产量等指标实现年度目标。
同时也要看到,在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5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务实可行
省人民政府提出202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提质提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进出口总额稳量提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2%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粮食产量1285万吨,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等。为此,提出了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十二方面重点工作任务。财政经济委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25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要指标和工作安排务实可行,有利于引导全省各级各方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建议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广东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广东省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对做好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此,财政经济委建议:
(一)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综合优势,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全面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对接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见效,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加强粤港澳合作中优化开放布局,以珠江口黄金内湾和东西两岸为主阵地,加强产业协同联动,拓展经济合作空间。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检测认证等方面加快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
(二)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紧密对接用好中央增量政策举措,统筹发挥好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作用,更好牵引带动项目投资和促进消费。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更大力度落实“两新”政策,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激发消费潜力。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带动,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持续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有力支撑传统市场巩固、新兴市场开拓,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强化政策配套支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海洋经济。积极谋划组织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及早对接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加强与国家“十五五”规划衔接对接,争取更多事项纳入国家规划。
(三)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和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实施未来产业发展“七大工程”,加快推动新型储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四)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一体推进产业发展、风貌提升、县城建设、改革攻坚、乡村振兴,持续壮大富民兴村产业,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扩权赋能强县,持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优化空间布局和区域产业协作,统筹产业转型升级和有序转移,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完善产业有序转移协作机制。
(五)突出抓好高质量充分就业等工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科学把握就业形势新变化,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就业的影响,推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持续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执法,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落实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强化完善促进生育政策。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积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进一步健全为民办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
(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东平安广东。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效能。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快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重视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后财政收入格局的趋势性变化,积极研究制定应对当前财政收入形势的工作预案,确保财政平稳健康运行。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细致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和灾害防范应对,全面维护公共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