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新花城 | 如何向“高素质人才大省”跨越,这位院士提出中肯建议
广东省已经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的跨越。如何进一步从“人才大省”向“高素质人才大省”跨越,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9月15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专题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赵宇亮从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打通港澳人才互通互享机制
“充分发挥港澳人才中转站作用,建立粤港澳协同引才、联合育才的机制,深度互联互通,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素质人才的供给能力。”赵宇亮表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枢纽优势,打通港澳人才互通互享机制,可以服务广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需求。
例如,利用粤港澳地理近邻的优势,加强广东与港澳在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方面的交流,建立协同互认的体制机制。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设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高素质人才专项基金,国际科创中心、国际合作平台等,鼓励一部分科研人员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大技术需求攻关,鼓励高素质人才的项目产业落地在广东创办科技初创企业,吸引全球高水平人才,助力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链接海外华人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暨南大学超过40%的学生来自海外,是中国拥有海外留学生最多的高校。
“建议发挥暨南大学链接海外高素质华侨、侨领、侨资的独有优势,开拓高素质人才引育新通道。”赵宇亮表示,暨南大学正在强化“侨校+名校”发展战略,愿意依托学校与海外华人侨领、专业社团的深厚渊源,为广东省高素质人才引进开辟新渠道。
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暨南大学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支持暨南大学:一是借助在澳门地区的重要影响力,筹建暨南大学澳门高等研究院,为国家吸引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助力澳门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托暨南大学澳门高等研究院的高水平科研载体和国际合作项目,吸引海外华人顶尖科学家和侨领青年英才来粤发展;二是打造面向海外侨胞的专业化引才联络节点,建立“以侨引才”专项机制,依托侨领网络以及境外校友会等资源,为广东精准荐才、引才。
推动企业、院所与高校共建联合体
企业与高校院所形成研发共同体,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以民营企业科研为例,根据全国工商联数据,52.64%民企无专门研发团队;有50人以上研发团队的民企占比仅4.4%;有200人以上研发团队的民企占比仅0.7%。
广东省的高校数量大,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院所)数量也是全国第一。
“大力推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院所)与高校共建联合体,共同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高素质人才。”赵宇亮建议,广东探索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院所)与国企、民企共建深度融合的研发联合体的机制。大学作为答卷人、企业作为出卷人和阅卷人,全过程参与科技成果落地的小试中试研发和科技产品创新。既可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也可以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紧缺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赵宇亮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尤其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我国人才济济,广东人才济济,未来充满希望。
部门回应
省教育厅在会上回应表示,教育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部门,在这一进程中肩负重任。省教育厅始终立足部门职能,精准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始终围绕全省“制造业当家”等重大战略部署,紧密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与现代产业相适配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着力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全省产业布局同频共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各层次人才储备。
同时,持续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机制。积极引导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建设新的合作载体,常态化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工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应用,着力破解产业堵点难点问题,形成更加紧密的产教双向赋能态势。
省科技厅回应表示,将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引才育才用才提供“主战场”。实施省重大科技工程、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按照企业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方式,组建任务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积极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省科技厅将认真研究落实专题调研建议和各位代表、专家和企业家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各级各类人才计划评价体系,更多向产业人才、青年人才倾斜;促进产教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人才向企业集聚;为前沿技术提供更多试验场景,给企业创新充分的试错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