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广东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有力推进了人才强省建设。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分享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人才引育的经验做法。

  从“引”到“育”,仅靠引进人才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掌握人才攻坚战的主动权。

  当前南科大不断推进量子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大科学装置建设,成立了校内十大科研平台,均由院士领衔。同时赋予这些战略科学家人、财、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等,充分激活和释放一流人才的科研能量和潜力。

  南科大得以较快发展的深层动力,就来源于始终坚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人才源源不断的活力又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学校率先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准聘—长聘”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晋升和退出机制,持续打造了富有吸引力与成长性的“人才蓄水池”。


赵宇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

  广东如何进一步从“人才大省”向“高素质人才大省”跨越,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建议充分发挥港澳人才“中转站”作用,加强广东与港澳在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方面的交流,建立协同互认的体制机制。设立高素质人才专项基金以及国际科创中心、国际合作平台等,鼓励高素质人才在广东创办科技初创企业。

  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联合体,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建议广东探索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院所)与国企、民企共建深度融合的研发联合体的机制。企业出题,向大学提出核心技术难题,企业出资,向大学投入资金;大学出设备,向企业开放研究设施,大学出人才,向企业开放人才队伍,双方全过程参与科技成果落地的小试中试研发和科技产品创新,既可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也可以培育紧缺人才。


袁玉宇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东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育成效明显。建议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现有科技人才团队的配套,例如建立科技金融人才储备库,加大中小型创新企业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的育留扶持力度,提供人才生活补贴等专项支持,吸引高端人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集聚。

  建议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一方面鼓励科研院所人员创业,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人员或具有产业开发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以全职或兼职方式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动人才的双向流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有序流动通道,互聘“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


罗丹

全国人大代表、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

  人才评价方式仍需进一步多元化,建议更加看重实际工作成效和未来发展空间,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对设立的关键岗位匹配相应业绩要求,待遇跟着岗位和业绩走。此外,人才相关政策的申请信息是否畅通、手续是否简便,不仅关系到被服务对象的感受,更直接影响人才工作的开展。建议配置人才服务专员,一站式、在线式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人才服务人员政策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在产教联合培养人才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突破,完善学校场地、设备,健全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机制。

  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低空经济、电子信息等细分领域,建议根据广东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未来、放眼全球,逐步完善产业人才图谱,帮助企业精准引进人才。


余旸

省人大代表,广东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代表小组调研发现,在人才引进方面,人才的关注点正在发生转变,比如关注薪酬,也考虑家庭发展,这需要我们敏锐捕捉并作出快速响应,建议各单位招引人才时注重全面展示城市水平,展示教育、医疗方面的实力,并设立“人才家属支持热线”等提供指导服务。

  在人才培育方面,要意识到真实需求驱动技术突破,场景真正落地才能反哺人才成长。在调研中,发现引入的人才创办企业普遍存在“长于技术、短于场景落地”的困难,人才明显更青睐有真实工业场景的省份和地市。建议设立场景基金,重点资助需求驱动项目。人才考核评价应进一步倚重落地成果评估,拉长评价体系时间线,建立人才和行业双向奔赴的高效路径。


周虹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培育低空经济伦理与治理人才,开设“低空法规与伦理”交叉学科,组建“大湾区低空经济伦理委员会”,为低空物流、载人飞行等场景提供合规评估服务。此外,支持高校、企业共建“低空智能技术研究院”,深化产教融合与场景开放,并在交通、应急等领域开放示范场景,供高校和企业开展实战训练。设立省级低空经济人才发展战略专项资金,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将相关专业案例纳入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人才协同机制,制定省级低空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人才服务中心”,试点“湾区低空人才通行证”,允许港澳人才备案后参与大湾区低空项目研发、空域管理等工作。


朱晓光

中兴通讯系统产品高级技术总监

  作为电子信息专业代表小组咨询专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建议打造适配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直通车”,支持高校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紧密对接产业前沿。强化双师队伍,推行“产业人才驻校”“教师产业历练”制度,对企业派驻工程师给予补贴。构建如电子信息等全省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清单,根据城市特点、技术优先级等分类定制差异化政策。

  在构建人才服务响应体系上,建议在“粤省事”平台开设人才专属通道或热线,整合资源。建立人才部门定期走访企业园区机制,主动推送“政策补丁”与“服务套餐”,对于顶尖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制定精准化的支持政策。

  在“事业激励+情感关怀”的留才生态方面,试点推行“人才年金”,构建“带不走”的长期福利。搭建高效的知识产权维权平台。


罗爱平

省人大代表,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作为新能源新材料专业代表小组成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建议出台全省新能源产业链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支持各地市在人才待遇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通过完善的配套激励政策留住人才。

  通过政府支持引导资金,促进有需要的企业建立长久的产学研机制,通过校企共享科研资源和成果等共同科技活动留住人才,为企业精准培育专业人才。试点实施共享人才的“双聘制”岗位,设立“周末工程师”“周末科学家”“远程首席技术官”等岗位。

  在强化合规与风险防控方面,加强对企业引进人才法律风险的指导,并建议将知识产权合规要求嵌入人才引进流程,通过签署原创性承诺、保密承诺及违约责任条款等方式明确双方权责。


谢青梅

  作为生物医药与健康专业代表小组组长,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建议构建“多点支撑+逆向飞地”区域体系,以广深为创新策源核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或研发平台,建立区域人才荣誉体系与专业社群,探索建设人才“逆向飞地”。

  在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方面,建议加大智慧课程和智慧实验室建设力度,动态引入AI药物设计、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课程,实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人才特训计划”,建立跨校“生物医药+X”微专业,完善校企供需对接与毕业生从业追踪机制。

  建议疏通人才通道,试点跨境研发便利化政策,在自贸区、合作区等地试点放宽数据和样本跨境流动、特殊设备进口等限制;设立“产业教授”“临床科学家”等双聘岗位并完善相应的收益分配、职称评定机制。


展开查看更多
  •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吸引超10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下一步将深化拓展,筹办秋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以“万企进百校”为抓手深化实施N城联动招聘。

    > 查看详情
  • 省教育厅

    紧密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与现代产业相适配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订单班建设,强化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积极引导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建设新的合作载体,常态化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工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应用。

    > 查看详情
  • 省科技厅

    组织实施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引进培育一批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省重大科技工程、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建任务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并与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交流联系,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8所粤港高校联合实施“1+1+1”资助计划,共建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 查看详情
  •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在综合用好省统一配套政策基础上,加大常态化工作力度,加强政策上门服务,推动现有政策落地落细,支持企业发挥人才“引育留用”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效能。围绕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专项,引进培养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产业人才,推动人才集聚,开展技术攻关。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