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顾】广东人大财经监督让预算数字更有“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成为了人大财经监督工作中的一个热词。全口径预决算审查和监督,是让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要纳入人大审查监督的范围。过去五年,广东人大在财经监督工作上不仅实现“全口径”,更令人称道的是,通过预算资金监督,推动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过去五年,省人大常委会在预算资金监督方面搭建了“三大平台”,通过专项提前介入预算编制监督、推进预算联网监督以及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实现人大对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林秀玉表示,从2013年起,省人大常委会每年第四季度在省财政部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期间,以组织省人大代表到省财政部门视察的形式,专项提前介入预算编制监督,实现预算审查监督关口前移。
据介绍,本届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就底线民生保障资金、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省级补助资金、跨市域河流污染整治资金、教育现代化建设资金、卫生强基创优资金、高技术企业培育资金、岭南中药材保护资金、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资金以及普通公路国省道建设资金安排情况等,组织省人大代表到省财政部门视察,专项提前介入预算编制监督,推动上述资金得到较好的安排落实,使人大代表和公众的诉求在预算编制中及时得到体现。
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底线民生保障资金提前介入政府预算编制。2013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省人大代表视察省财政厅,对下一年预算编制提出意见建议,之前还组织了全省范围的底线民生专题调研,为代表视察“打前站”,使之更具针对性。在掌握底线民生诉求的基础上,提前组织省人大代表介入预算编制,强化财政预算监督实效,在广东人大历史上尚属首次。
在人大的有力推动下,省政府将保障底线民生列为201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17年全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达到全国前列的目标,明确2014至2017年全省底线民生保障资金总支出超过820亿元,惠及5400多万人次。此外,省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底线民生保障资金的落实。2014年、2015年,连续三次对接受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数额较大的34个县(市)开展底线民生保障资金落实情况交叉检查,形成检查报告送省政府研究处理,彻底扭转了我省底线民生保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
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中首开先河,率先开展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监督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三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我省基础教育创强奖补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产业园扩能增效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资金、企业研发补助资金的支出绩效进行监督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在认真总结近年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开展预算资金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大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体系。
纵观广东人大近年来的财经监督,不难看到,项目的选择更多地贴近民生,回应社会关切,让财政预算这些冰冷的数字真正地有了温度,也折射出了广东人大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以及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勇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