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案由:在建设美丽城市的基石中,有我们来自不同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城市里做着不同的工作,辛勤无闻的服务着、用汗水建设着我们美丽的城市。他们的存在是这个城市的需要,然而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却多年未能解决。有多少我们在这城市奉献了青春、抛洒了汗水的农民工,最后因为子女没有办法在该城市上学,要么变成了留守儿童,成了在外务人员心头的牵挂,成了挂在沧桑与纯真两个面孔的泪痕;要么就是我们的务工人员为了子女的教育,为了孩子的未来,离开了多年工作的岗位和已经熟悉的城市,回到渐变陌生的家乡重新开始适应和奋斗。
随着国家 “二胎”生育的政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务工流入量加大,公立中小学的学位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广大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这是地方政府懒政怠政的一种行为。广大外来务工(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议建立外来务人员(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外来务人员(农民工)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外来务人员(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人员(农民工)子女入学就学。
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流入地政府应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比例增减公办中小学校数量。
就广东省来说,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的城市很多年,有部分已经安居置业,但是还是很多务工人员工资比较低,随着房价的高涨更加是买不起房子。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很多一线员工和农民工心目中,房子问题还可以租房解决,还可以等,但是孩子的教育却等不起啊。即使是辛苦委屈自己,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入学问题上,我们处于基层员工的子女却是求学无门。即使是在这城市工作了多年,熟悉了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这个城市却并没有真正容纳我们这群辛劳的农民们,容不下我们这些没钱没房的农民,只能是被迫又回到了家乡。因为中小学的学位,只是满足了有本地户口的,有房产证的,剩下的才是一线员工和农民工挣的头破血流的,更加悲剧的是根本连剩下的学位都没有。请求外来务工人员流入较多的地方政府能够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口基数等条件,建立更加多的公立中小学学校,能有更多的学位容纳外来务工、农民工的子女。
二、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政府进行教育资源倾斜。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们的习书记在十九大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由省政府统筹规划,对外来务工人数较多的地方进行一定的教育资源倾斜,使得地方政府加快对师资和教设等的投入,可以尽快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上学的难题。
三、简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手续,减低入学门槛要求。目前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门槛较高,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部分地方对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条件要求设置比较高,手续也比较复杂繁琐,很多外来务工的子女根本无法符合条件,被迫回到家乡就读,这又造成了一批留守儿童。
四、提高企业推荐内部员工子女就近入学的名额。
在现阶段建议地方政府接收社会、企业的资金赞助,可以减轻地方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对有赞助的企业考虑一定程度上推荐内部员工子女上学的名额。
五、请求国家建议,各级人民代表商议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中的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能够根据实情酌情修订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以此来确定地府政府的职责,确保义务教育能够更加完好的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