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省所有学校开设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及逐步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建议
一、问题及现状
据统计,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离世,每分钟都有人倒下……其中6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患者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抢救治疗。然而,目前我国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主要原因是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被急救,公众缺乏急救技能及参与急救的意识。因此,为生命保驾护航,提高国民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率刻不容缓。在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对于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脏骤停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室纤维性颤动(室颤),自动体外除颤仪,英文名称AED,它可以诊断这种特定的心律失常(心室纤维性颤动),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便携式医疗设备。AED方便易于操作, 稍加培训就能熟练使用。研究表明,早期使用AED结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可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
据了解,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约为10%,个别大城市成功率能达到30%。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心脏骤停患者,居全球各国之首,其中在大城市中,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而在落后地区,成功率更低。
其实,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通过了相关法案,要求公众在十分钟内即可获得自动体外除颤器,并通过对普通民众等非专业人员的训练,在遇到心脏骤停患者的时候可以最快进行现场除颤。日本则于2004年开始推广和安装,平均每十万人约有234.8台。在中国的台湾地区,自2000年开始推动AED的安装,迄今为止,每10万人约有17.4台。
然而,这一设备目前在我国的普及率非常的低,使用率几乎为零,对公众的培训也远远不够。我国AED公共场所配备少、使用培训不到位,反映了急需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
2012年,上海市针对有多名中小学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由于心源性猝死或者突发哮喘致死的情况,为所有高校和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配置了AED设备,走在了全国前列。为确保AED设备的规范、有效使用,在配发设备的同时,上海市还对相关学校的近千名卫生保健人员、体育教师等进行专项培训。在部分学校,心肺复苏已经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截至目前,我省只有珠海市金湾区等部分学校启动AED(自动除颤仪)应急救护技巧及设备进校园项目,其他地区几乎为空白。
二、建议
1、在全省范围内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教育课程。教育部门在全国率先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两个课时。学校校医应参加相应的应急救护培训师资课程并取得相应师资证书。学校课程主要由学校校医开展,各地红十字会对学校校医提供业务指导及培训并进行课程质量监督。学校校医实在无法承担讲课任务的可联系各地红十字会。
学校的体育老师、班主任及年级级长等必须参加至少区一级应急救护培训并取得相应培训证书。每两年复训一次。
2、加强全省公共场所,尤其是学校的急救资源投入,为建立全民普及急救新机制提供物质保障。对全省公共场所需配备的急救设备进行初期调研,参照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大对于公共急救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公共场所的急救资源投入,在学校、机场、港口、车站、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急救复苏设备和除颤器,例如AED等急救设备配置。
学校因为人口密集,校医具备医学知识,利于AED的配置。教育部门应该在省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城市开展学校配备AED的试点工作,每个城市每个区按照20%的比例开展AED的配备工作,相应的培训工作由当地红十字会完成。待进一步完善后向全省进行推广。
同时加大普及培训,让更多人学会自救、互救技能,并对一些重要场所进行科学调研和科学宣教,增强人们应急救护意识,推动公共场所的自救、互救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