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启“代表通道” 9位代表建务实之言
“乡村振兴怎样才能破解人才制约”“疫情封控区孕产妇就医需求如何解决”“广东怎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科技创新路径”“强化节能、提高能效,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支撑生产和生活需要”……1月21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启“代表通道”。9名代表依次登台亮相,接受媒体提问,根据大会工作安排,其中深圳、珠海代表团各1名代表在分会场接受媒体采访。走上通道的代表围绕各自关心的领域畅所欲言,涵盖人才建设、医疗服务、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活等当下热门话题。
省人大代表,河源市龙川县岩镇鹊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海:激励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第一个亮相“代表通道”的省人大代表,河源市龙川县岩镇鹊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海感慨,“这一点,对于有着近十年村官经历的我来说,感触太深了。”他说,一些村存在“两委”班子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党员老龄化严重等现象。
卢海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2019年,龙川县委实施“育苗”工程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此举大大弥补了鹊塘村‘两委’班子的短板,提升了‘班子’整体工作能力。”卢海介绍,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鹊塘村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内主干支道路基本完成硬底化;村域内的亮化工程也已完工;还建成了占地60多亩八景公园。
卢海对于乡村人才振兴也有更深入的思考,他建议尽快出台“大学生村官”“育苗”工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类政策,科学规划干部成长轨道,激励更多青年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
省人大代表、省节能中心信息部部长田中华:呼吁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省人大代表、省节能中心信息部部长田中华围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阐述观点。他认为,从供应端来讲,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从消费端来讲,需要强化节能、提高能效,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支撑生产和生活需要。
田中华
田中华介绍说,“十四五”时期,广东规划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4300万千瓦,计划在阳江、揭阳等市布局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和运维基地,推动海上风电在全国率先实现平价上网。
“呼吁大家一起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做好垃圾分类。”田中华说,广东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充分发挥节能的源头把控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持续提升工业用能效率,超前部署、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加快高效节能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
省人大代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陈洪锦: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区
投身制造行业一线信息化工作12年的省人大代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工程师陈洪锦分享了自己尝到创新甜头的喜悦: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影响,自己所在企业仍然实现了近30%的营收增长。
“这都深深得益于企业重视创新,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得益于我们省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战略。”陈洪锦如是说。
陈洪锦
广东如何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广东路径”应该如何走?陈洪锦建议,首先要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创新政策,积极建设数字经济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区,链接核心产业上下游。
人才也是陈洪锦关注的另一个焦点,“要立足长远规划,在人才培养上,兼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超前培养科研和生产人员。”陈洪锦在现场呼吁,要将创新教育的阵地不断地向前延伸,进行教育变革,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广东的创新时代不断注入“造血细胞”。
省人大代表、江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张杰:基层立法联系点让更多声音被听到
在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江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张杰讲述了一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国家最高立法背后的故事。
张杰
张杰介绍,江门市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省唯一“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时,江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征集到37条意见建议,最终有11条被采纳。
“一家科研企业负责人反映,整个社会对女性从事科研事业缺乏系统性的支持,他建议要鼓励和支持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张杰对这条意见印象深刻。最终,这条意见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采纳。
“来自基层的声音被听到、意见被采纳,使得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存在和意义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知晓和认可。”张杰说。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党委书记夏慧敏:解决封控区入院待产“最后一公里”
“去年本土疫情发生期间,广州封控区内的妈妈顺利分娩,母婴平安!”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党委书记夏慧敏分享了广州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夏慧敏
“广东省结构性出生缺陷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技术方面更加强化了婚前、孕前、孕期、产时、产后、孕妇、新生儿、儿童多阶梯筛查分类序贯管理,优化了出生缺陷防控全链条服务。”夏慧敏认为,这些措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慧敏举例说,去年6月,面对疫情封控区孕产妇的就医需求,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自己所在单位迅速建立从需求获取到服务落地的全闭环工作机制——上线“穗好孕”小程序获取封控区孕妇信息及需求,建立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组成的“三人小组”为孕妇提供上门服务,实施专车“点对点”解决入院待产“最后一公里”问题,派医务人员进驻封控区,第一时间将危重症新生儿转运至妇儿中心救治。
省人大代表、肇庆市总工会财贸工会副主席樊荣:加强文化传承立法保护
当被问及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经验做法时,一直关注岭南文化发展的省人大代表、肇庆市总工会财贸工会副主席樊荣在“代表通道”上动情地说:“要让岭南文化风土人情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
樊荣
为推动肇庆广府文化特色手信出新出彩,樊荣这次带来不少建议。她呼吁,加强文化传承的立法保护,充分发挥人大立法和监督职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落地实施,同时开展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记录等工作。
“推动传统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充分激发群众的文旅创业热情。”樊荣建议,可以布局广东研学文旅产业、工业旅游精品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等,让岭南文化风土人情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省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副局长林炜霞:税务执法要宽严相济、法理相融
“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发布实施了两批‘首违不罚’事项清单,涉及资料报送、纳税申报和票证管理等多类型轻微税收违法行为。”省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副局长林炜霞介绍了税务部门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情况。
林炜霞
这项举措有什么好处?让林炜霞印象深刻的是,广州市黄埔区一家制造业企业纳税人反映,有一次忘记了按时进行纳税申报,按以前的规定必须接受处罚,虽然处罚金额不大,但是对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评价会有影响。
林炜霞认为,实施“首违不罚”之后,相当于给企业提供了改正机会,通过电子税务局进行补充申报,办理不予处罚确认手续,前后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相关记录也不再纳入纳税信用评价,“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税务执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省人大代表、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潘裕娟:在横琴打造“一城多站”式旅游产品
“合作区居民的学习生活、就业环境越来越好了,幸福感大大提升!”省人大代表、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潘裕娟在“代表通道”上细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以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潘裕娟
“一批中小学投入使用,珠海人民医院横琴医院正式挂牌、大横琴山隧道通车……一系列有力举措的落地,让合作区的城市建设品质实实在在提高了。”潘裕娟感慨道。
如今,越来越多澳门青年愿意来合作区就业发展。如何让他们更好更便利地生活?潘裕娟建议,要加快横琴口岸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澳门新街坊等一批民生配套工程落地,引进国际化高水平的教育、医疗资源,积极对接澳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力求营造更优质的宜居宜业环境。
“珠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两地可以开展更多跨境文化节庆和赛事活动。”在潘裕娟看来,这是提升合作区民生融合度的有效路径。她建议,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打造更多“一城多站”式旅游产品,在发展湾区旅游业的同时,提高合作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实现民心相通。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宝安湾垃圾分类处理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陈琼:身边的港澳朋友越来越多
“‘双区’建设既‘高大上’,也‘接地气’,和每一名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宝安湾垃圾分类处理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陈琼讲起了这两年“双区”建设给自己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
陈琼
“去年开始,我明显感到来自港澳的同事和朋友越来越多了,还有港籍青年到深圳当公务员。”陈琼认为,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双区”建设牵引着大湾区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双区”建设还加快推进了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去年12月,赣深高铁正式通车,受邀体验试运行的陈琼很兴奋。“从深圳到惠州、东莞只要10几分钟,进一步拉近了深莞惠等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她说。
“作为湾区人,我对大湾区明天的生活有很多期待。”陈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