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专页 > 代表履职

全国人大代表宋尔卫:应加大疫情防控救治设施的战略储备

时间:2020-05-26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作为一名医生,我最关注的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山医学院院长宋尔卫说。作为人大代表,他在疫情中提出的两条建议均被国家采纳落实;他所在医院先后派出了两批共151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并派出专家积极支持省内多地医院的救治工作,相关科研成果全国推广。
  近日,在参会间隙,宋尔卫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他坦言,这次疫情引发了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深层次思考,建议加大疫情防控救治设施的战略性储备,加强“国家队”等高水平综合医院建设,并推动科研事业与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
  布局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中心
  南方日报:疫情中,广东公共卫生体系是否经受住了考验?
  宋尔卫:这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地方尽管患者不到500例,也要突击建设临时医院,就是因为防疫应急的战略储备不足。
  相对而言,广东省、广州市比较从容。自2003年“非典”之后,广州市政府加大对传染病医院建设的投入,在白云区建设了较大规模的广州八院分院,在本次疫情中成为收治新冠患者的主阵地。广东在2018年启动了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大大提升了省内30多家高水平医院的实力。广东取得的高治愈率、低病亡率的救治成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高水平综合性医院发挥它们强大的多学科协同救治能力的结果。
  南方日报:您认为广东应如何提升疫情防控与救治能力?
  宋尔卫:本次疫情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危重症的传染病患者多涉及全身多器官的衰竭,需要多学科协同救治,有赖于强大的综合医疗实力和协同作战机制。因此,高水平综合医院更应该担当起危重传染病患者救治的主攻任务。
  我建议,要在高水平综合医院布局配置足够的负压传染病病房,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就可以发挥多学科协作的强大综合救治能力,救治危重症病人。
  目前广东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部署,遴选了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医院加强感染科的建设。我们医院也在规划中的海珠新院区、深汕院区专门布局了公共卫生应急中心、重大疾病危重症救治中心。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科学家,您认为应如何开展科技战“疫”?
  宋尔卫: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主要引起人体的免疫损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免疫损伤机制的科研攻关。目前中山大学已有多个学科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同时,还要加大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增加P3实验室的布局,研发应对传染病的防护设置等。生命健康相关产业可以依托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开展试剂药物、ECMO等医疗设备的研究,反过来推动临床救治,并带动生物产业的发展。
  战疫中展现“逸仙情怀”
  南方日报:疫情防控在多条战线上,都有着“逸仙人”的身影。
  宋尔卫:在医疗救治上,我们先后派出了两批共151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进驻武汉汉口医院和协和医院西院区,还派出专家积极支持省内佛山、深圳、珠海、阳江等地医院的救治工作,多次承担接海外同胞回国的任务。
  科研攻关上,江山平教授率先提出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林天歆教授牵头开发了新冠肺炎AI筛查和辅助诊断系统,在全国以及海外多家医院推广。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还通过全国人大这一渠道给国家提出建议。春节期间,我就提出要按病人病情分级收治、应收尽收;后来,我又提出给援助湖北前线的合同编制医护人员入编转正。这两个建议都得到了采纳和落实。
  南方日报:作为院长,您如何评价医务人员在战“疫”中的表现?
  宋尔卫: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将被铭记在医院的史册上。我们逸仙人讲的就是“忠、信、义”。忠就是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有需要,我们就一定会站出来;信就是对病人讲诚信,说了要治好他的疾病,就一定会拼死命兑现承诺;义就是对合作者、对盟友、对同事不争利益,把好处让给合作者,要大家共同进步。这是整个医院的文化底蕴。
  南方日报:此次全国两会您带来什么建议?
  宋尔卫:我建议要支持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充分发挥“国家队”带头作用。这些医院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我国主要的医疗任务。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大委属委管医院都派出了最精锐的医护人员奔赴当地。对于这样一支“国家队”,必须保证足够的规模,才能为日后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储备足够力量。我建议要对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的规模限制规定松绑,壮大“国家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带动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技术水平。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