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潘丽梅:为筑牢粤北生态屏障贡献环保人的力量
时间:2020-05-20
来源:广州日报
“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韶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韶关市首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韶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市雅鲁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潘丽梅曾经先后获得一大串熠熠生辉的荣誉。在这些闪耀的光环背后,是一条来自韶关山区的基层环保技术人员为了“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而拼搏奋斗的轨迹。
见证老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焕发新活力
近三年来,潘丽梅参与了一系列全国人大代表调研视察活动、广东省水污染整治情况的调研活动等。三年间她持续关注了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问题、土壤和水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普法、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等问题。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她先后提出了重视并做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普法工作,做到让老百姓知法、守法,加大环保产业扶持力度、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体系等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尤其令我们环保工作者备感振奋的是,国务院近日公开通报表扬了韶关的两项中心工作。韶关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韶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
潘丽梅见证了韶关这个老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全过程。她说,近年来韶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韶关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截至目前,已完成511个“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整治。韶关冶炼厂烧结机环集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韶关电厂10号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均于2019年内完成,打响了该市深化工业污染源脱硫脱硝除尘治理的头炮。
为打好“碧水攻坚战”,韶关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提前一年完成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同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控,推进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为打好“净土防御战”,韶关构建起由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和风险防范的多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体系。在推进国家重点行业企业详查和农用地详查的基础上,开展重点区域调查评估、背景值调查、重点企业及其周边调查等专项调查,共排查重点企业351家、尾矿库68个、重点区域流域4个。
她骄傲地说:“韶关谋求长远发展,培育新动能,大力践行腾笼换鸟。一边深入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和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钢铁、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边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本次全国两会,潘丽梅最关心的问题是依然是生态环境保护。“环保产业是人类社会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家工业化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必然选择。所以这次全国两会我将带去一份《关于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将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调控机制,实现高效的市场化运作。同时,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将‘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的理念。第三,加强科研力度,用全新的思想观念去认识、去发展新兴的环保产业。环保产业要更多地运用现代科研成果,促进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新材料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环保产业。还有,要加大环保产业扶持力度,构建完善的环保产业政策体系。”最后,她还建议大力建设环保法制体系,确立环保产业相关标准,加大执法和环境监管力度,使环境保护及环保产业方面的法制体系更加完善,更适应国情,更具可操作性。
在基层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念
从2006年大学毕业后,潘丽梅一直在韶关市雅鲁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从事环保领域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建设工作,历任技术员、研发中心主任、总工程师等职。潘丽梅及其团队积极组织开展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钢铁、火电、化工、市政、矿山等行业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先后攻克了先进的反渗透膜阻垢技术、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数利用技术、矿山废水重金属离子处理及污泥减量化技术等。十多年来,潘丽梅在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工程领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一大批专利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加工作以后,我发现所学的理论知识远不能应付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她频频往返于污水处理现场、实验室,并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各种资料。
有一次,她所在的企业接到了一项硫铁矿山除铊废水研究项目的任务,但潘丽梅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工作。接到任务以后,她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收集相关资料、到现场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选择工艺和药剂进行模拟试验、回到矿山进行现场试验……水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为水质在不断变化,实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潘丽梅和其他同事加班加点、连续熬夜,选择不同的工艺技术和药剂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在研究了10多种相关工艺技术和药剂之后,他们找到了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这项技术从研发到投入使用仅耗时一个月,非常高效。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大部分机构的除铊技术只能将水中铊离子含量降至5微克/升,而潘丽梅所在团队则做到了0.1微克/升以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当时很多大型科研机构都还未能达到这一水平。这令她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在环保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决心与信心。
早些年,进口的反渗透膜阻垢剂及相关产品被国外企业所控制和垄断,价格昂贵,国内用户往往受制于人。潘丽梅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反渗透膜阻垢剂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大量的工程试验和工程实践,他们成功研发了国产的反渗透膜阻垢剂技术及相关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举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类似的成绩和工程实例不胜枚举,她在环保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据统计,潘丽梅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达170多项,取得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粤北环保事业的发展。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