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 > 代表履职

李杏玲:九年履职路 为苏区教育发声

时间:2021-03-03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这是我第九次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两届代表得有两届的质量,有两届的水平,我做好了充分准备。”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教师李杏玲从梅州出发,奔赴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她的行囊中除了有个人物品外,还有沉甸甸的几份建议。

  在教师岗位近30年,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这是李杏玲的两个身份,也担负着两大重要责任。9年来,李杏玲不忘初心,做好教师本职工作,同时将梅州人民群众呼声充分地带到全国两会上。
  她的建议多次被采纳。“我2014年提出关于设立高中阶段生均经费标准,保障普通高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被采纳进2019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提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建议,被国家部委采纳。”李杏玲说,今年她重点关注教育和乡村振兴两大方面的问题。
  积极热情的“Miss Li”
  “身兼教师和全国人大代表两个重要的角色,对于我来说,履职就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
  “看到自己一个个建议被采纳,几乎100%到位,就会很兴奋很感动,作为基层代表,说的话顶用!”
  ……
  积极、热情,是身边人给予李杏玲的一致评价,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是学生眼中永远充满活力的“Miss Li”。
  “去年高三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觉得压力很大,心情也不好。‘Miss Li’就跟我们说,让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每天表扬3个人。这种方式不仅使他人快乐了,更使自己快乐了,大家的压力都有所缓解。”大学还没开学,东山中学2020届毕业生刘文利与同学们回到学校看望老师,她说,李杏玲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她在知识和生活都有所收获。
  李杏玲的这份积极、热情不仅体现在教师工作中,也深深印记在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中。
  “寒假里我的学生们在努力做功课,作为人大代表的我也做很多的功课。”被问及赴京的准备情况时,李杏玲这样说道。
  她趁着寒假放假期间,走访了梅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等部门,就自己关心关注的问题了解基本情况,并取得相关材料。“通过实地走访能让我的建议更扎实,更有底气。”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征集到更有代表性的问题,她通过互联网远程收集意见建议,针对地区之间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帮扶力度,落实好支教、跟岗工作”的建议。目前,这一建议正在顺利推进中。
  接地气的人大代表
  在熟悉李杏玲的人们眼中,她是一名接地气的好代表。因为她经常骑着摩托车或搭公交走访调研,也因为她关注关心的都是基层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
  这一份接地气,也让不少人从心底里信任她,通过学生、老师打听到联系方式,向她反映问题。
  有一次,东山中学的教师让她向上级反映能否实施教师荣誉制度,她深受感动,也发现欠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纷纷流向发达地区,有的还跳槽转行,骨干教师的流失造成区域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因此,她提出建议建立教师荣誉制度,激励教师安教乐教,鼓励教师终身从教。2015年6月,教育部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行了研究部署,逐步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在前八年的全国两会中,李杏玲一共递交了近40份建议,主要聚焦教育领域的问题。今年她依旧把主要的目光锁定在教育领域,同时关注苏区乡村振兴的问题。
  “今年主要是教育和乡村振兴两大方面的主题。”李杏玲说,她的几份建议主题包括:办好研学基地,加强对山区、革命老区小规模学校扶持,振兴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乡贤和城里的退休老人,文化程度往往比较高,威望很高,所以他们回乡就更能影响一方百姓。所以我就关注怎样出台一些政策,吸引乡贤回乡振兴乡村文化。”
  在北京参加会议期间,李杏玲总是牵挂着在梅州的学生,所以近五年来,她坚持给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寄明信片,盖上人民大会堂的印戳,既是给学生的关怀,更是激励学生们要积极向上。
  “让他们感觉北京就在身边,两会就在身边,让他们关注两会,知道我们的祖国发生的一些大事。”李杏玲说,教师这份职业是她获得人大代表的其中一张“通行证”,她也想通过全国“两会”,将更大的世界带到学生中。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