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 媒体报道

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记者会,六市市长答记者问
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时间:2025-01-18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检验之年。两年多来,全省上下在实践中探索形成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打下坚实基础。

  站在重要节点上,广东各地如何用好既有经验,高质高效完成目标任务?1月17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记者会,广州、汕头、河源、梅州、中山、揭阳等六市市长就“百千万工程”实施情况答记者问,并围绕进一步健全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优化完善“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等厘重点亮思路晒举措,一致表示要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激活发展动力

  “广州虽然是一个经济体量比较大的城市,但自身也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孙志洋在会上介绍,在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广州结合城市实际,将全市划分为三个片区,推动11个区各展所长、特色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广州在深化首创性、引领性集成式改革方面作出许多探索。孙志洋以扩权强区和强区扩权工作为例说,广州在广东省向南沙区下放83项、向中新广州知识城下放23项省级行政职权的基础上,还赋予了增城区12项市级行政职权。

  “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深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三块地’等改革试点,抓实扩权强区和强区扩权改革。”孙志洋表示,新的一年,广州将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及南沙、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有效提升广州经济承载力和综合实力。

  乡村产业项目落地难,“用地难”是突出瓶颈。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市长李勇平在会上介绍,河源为此专门印发了点状供地项目办理流程,规范引导农村用地流转,着力解决乡村用地零散、手续难办等难题,推动点状供地项目有门入、有路走、能落地,有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以“小地块”撬动产业“大发展”。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梅州全面摸清全市镇村的基础数据,率先在全省出台“1+3+N”政策体系。“2024年,全市集中流转经营耕地37.32万亩,新增耕地1.88万亩。”省人大代表、梅州市市长王晖表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帮助梅州整出了发展空间和潜力,治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揭阳有713万人口,是粤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农村人多地少、农民建房难等一直是一大难题。省人大代表、揭阳市市长支光南表示,揭阳抓住被定为开展农民集中式住宅建设试点地区的契机,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明确相应步骤,探索创新筹资模式和金融产品,并选取首批17个村作为试点。“目前,17个试点村共有516亩建房土地,房屋建成后可解决8000多户老百姓的住房需求。”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市域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产业发展是主抓手。

  海上风电是汕头近年来重点培育的产业。“2024年1—11月,汕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30%以上。”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市长陈涛在会上介绍,通过强化园区集聚效应,汕头高水平打造了代表全球海上风电行业最高制造水平的“四个一体化”装备制造产业园,将不同企业整合为“一家工厂”的上下游“车间”,推动生产效率提升3倍、园区用地面积相较同等产能规模园区减少75%。

  河源拥有华南地区最大人工湖万绿湖,当地依托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2024年全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预计实现产值92.5亿元、接近百亿级规模。

  李勇平在会上透露,河源之所以能够打造出具有如此强劲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关键在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推行大招商优服务机制、实施营商环境提标优化行动、推进市场要素化改革等方式,有效助力企业集聚、产业成群、园区做强。

  “以河源国家高新区水经济产业园所在地源城区源南镇双下村为例,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在水产业发展之前的2006年仅为8.5万元,2024年则达到1256万元,增长了147倍。周边群众也实现增收致富,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李勇平说,如今的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县强镇兴村产业。

  近两年,揭阳市发展势头迅猛,2023年全市GDP增速全省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5.3%)全省第二、预计全年增速比较乐观。“我们把培育县域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支光南说。

  会上,支光南以揭阳市惠来县为例介绍说,该县立足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分别以投资700亿元的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和投资480亿元的国电投海上风电项目为“链主”,不断培育壮大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2023年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2.7%。

  作为广东制造业基地之一,揭阳拥有服装制鞋、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大健康等传统优势产业。支光南表示,揭阳在引进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利好,近三年助力719家企业小升规入库,其产值增长18.8%,还有17家企业入围了“广东省制造业500强”。

  盘活用好独有资源禀赋增强前进动能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500多万汕头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重要力量。

  “我们搭建了乡亲资源库,梳理风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需求345条,各地乡亲争先捐赠,项目落地38个。”陈涛表示,为了让捐款的乡亲们放心,汕头明确了资金“捐管投用”全流程,建立“一项目一专员”跟进服务机制,增强项目的服务保障。

  “我们将一如既往积极回应侨胞关切、用心用情为侨服务,邀请更多乡亲回家乡共谋投资兴业大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陈涛说。

  梅州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全国七个之一、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

  王晖介绍,梅州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高标准推进松口古镇保护开发,加快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同时,梅州紧紧抓住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在梅建设的契机,以军旅为主题重塑圩镇风貌,规划打造“一路一街一园三区”,昔日的黄槐“煤炭小镇”逐步向军旅特色典型镇蝶变。

  “随着梅龙高铁开通运营,梅州与广州、深圳等地的通达时间缩减至100分钟左右。”王晖表示,接下来,梅州将充分发挥文化、生态优势,与大湾区城市共建优质生活圈,不断加快融湾发展步伐。

  镇域经济发达是中山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其中传统产业便占了70%。省人大代表、中山市市长肖展欣在会上介绍,为做强镇域经济,中山出台扶持政策并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家电、家具、灯饰、服装等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中山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转型。截至目前,中山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已达76%。

  与此同时,中山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3.3%,推动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增至4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1883家。

  作为岭南水乡,中山还拥有许多独具韵味的自然村落。肖展欣表示,中山坚持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乡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房一方案,推动农房风貌与周边环境、当地文化相协调。在2024年,中山还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4万亩,种植绿化苗木104万株,建成开放136个绿美公园。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建农村‘四小园’1.3万个,创建‘美丽庭院’6600户,完成一批省级典型村的风貌提升,涉农村居全部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肖展欣说。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