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亿元背后的广东新实践
冬日暖阳里,广东正式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2024年,广东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拼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成绩单: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展现出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的广东,坚持向“新”提“质”,生动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风采。
“百千万工程”点亮“新农村”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过去一年,广东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实现全面突破,激活乡村富民新动力。
办一次赛事,兴一座城市,梅州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素有“足球之乡”美誉的梅州,近年来足球事业蓬勃发展,尤其在五华,城市和赛事实现了双向奔赴。
“足球是大产业大事业,我们全力在‘足球+’上下功夫,为五华县域发展助力,为‘百千万工程’赋能。”广东省人大代表、五华县委书记钟秀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做好“足球+体育”产业,抓住获评全省唯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契机,培育和招引更多“四上”企业;二是做好“足球+农业”产业,借足球赛事,变人气流量为经济增量;三是做好“足球+文化”产业,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五华狮”城市IP;四是做好“足球+旅游”产业,推出文旅大餐,不断提升足球发展附加值。
“我在石漠化治理这18年来深刻认识到,兴一个产业可以带活一个村、一个镇乃至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广东省人大代表、乐昌市云岩镇秉珍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廖石秀扎根乡村,借助韶关学院、华电电科院等科研团队提供的“光林复合治理”解决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石漠化治理+光伏+油茶+林下种养”的要素互补模式。
如今,这一模式不仅帮助当地实现石漠化土地面积缩减、石漠化程度减轻,还提升了植被覆盖度,也让廖石秀意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产业发展最直接最显著的就是带动就业,每年我们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优先聘用当地的村民,让乡亲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根据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广东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东莞长安成为全省第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15个主平台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约700个、总投资约3000亿元。
制造业展现蓬勃“向新力”
2024年,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6.7%、31.6%。制造业当家的家底更加厚实,在不少新领域新赛道建立了先发优势,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向上向好的强大动能。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八年蝉联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1月15日召开的省直部门专场记者会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介绍道。
“当前,制造业占广东GDP比重约三分之一,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三分之一,这是广东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底气。”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分享了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发展、向高端制造转型过程中的生动实践。他表示,半导体产业既属于高端制造业,又是众多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我们的快速发展,与广东良好的产业生态分不开。”
汪之涵所在的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企业正是广东先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表示,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将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也将提升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优化科创格局。“大科学装置是科研设施,也是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有效载体。我们将与江门市积极谋划打好‘大科学装置牌’。”
2025年“新广东”要怎么拼?
1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GDP的十分之一。在这背后,是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压舱石”和“发动机”,迎难而上、顶压前行的全力拼搏。
2025年,经济大省如何努力“再造一个新广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也表示,今年广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要看到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东经济基础稳、结构优、活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为实现上述目标,广东将全面发力,推进十二个重点任务,包括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全方位扩大内需,精准有效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等。
比如在保障“百千万工程”方面,广东省财政厅介绍,2025年省财政将安排42亿元,支持高质量建设15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和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鼓励产业转移合作方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辐射带动县域产业园发展;安排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58.17亿元,奖补结合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倾斜支持,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广东有信心、有条件、有底气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