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热议
在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文化和旅游的内容明显增多。特别是南粤古驿道再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令与会代表颇感振奋。作为“诗和远方”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代表们认为,南粤古驿道不仅可以激活岭南文化,更能够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全民健康和文化自信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下来要创新发展互动性强的“古驿道+”新业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承发扬文化精神,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抓好标志性景区景点、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建设,开发红色文化、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等精品线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省人大代表、国家督学、韶关学院院长廖益表示,今天的古驿道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驿道沿线地区有效转变经济发展观念、传承和发扬传统商贸和文化精神的一座桥梁。保护与活化利用这些资源,对推动地区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廖益介绍,在古驿道沿线上的韶关,1941年至1944年期间,就有33所广州大中小学校的办学旧址或遗址。目前,韶关已对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培正、培道中学等学校的部分旧址进行了修复,同时对当时的遗址、遗物、遗迹、遗存,特别是教学资源等进行了深入挖掘。
近年来,以韶关、清远、云浮、梅州四市为重点打造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保护与活化中走入公众视野。省政协委员,“南粤古驿道”项目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表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意在合力将珍贵的红色遗址创新性地保护起来,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形式来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打造开放式体验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做强“古驿道+”,让乡村消费旺起来
“这一年多来,我们镇的变化太大了!”韶关乐昌坪石的退休教师何昆亮作为志愿者,近年来投身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建设中。他感慨道,随着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里的房屋更美了,街道更新了,村民们的获得感更强了。
近年来,南粤古驿道文旅产品供给日渐丰富,主要景区(点)和关键节点所在的乡镇旅游产品数据超过15000条,南粤古驿道逐渐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其经济效益亦逐步显现,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南粤古驿道沿线村民年户均旅游收入达2万元,占年户均收入21.6%,实现了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提升。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村委会主任潘安娜介绍,该村近年来通过盘活莲麻古道资源,打造徒步、定向越野等活动发展旅游产业,采取“政府+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盘活村内闲置房屋,鼓励村民开办民宿,成功推出“华夏莲舍”等一批“网红”民宿,精心打造的古驿道旅游专线串联了特色商业街、十里画廊绿道和莲麻花海,打造起南粤古驿道特色小镇。
“经验证明,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为探索符合广东实际的全域旅游提供了有效途径,将成为推进广东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让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更有底气。”潘安娜说。
未来古驿道如何链接更多资源,释放更多效能?
省人大代表、肇庆学院侨联主席黎达文建议,开发南粤古驿道精品线路须遵循市场导向。旅游市场的主体已转向以“95后”为代表的“互联网世代”,产品要满足他们的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充分发掘区域资源特色,避免同质化。
同时,他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在传统节庆、墟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摄影展和地方风味美食展等,挽救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好前人留下的文化印记,规划和设计体验性的旅游线路,令游客感受到悠悠古道的岭南文化韵味。
打造活动赛事品牌,让文旅体产业强起来
不少代表感慨,南粤古驿道作为文旅融合的新载体日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系列品牌赛事活动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让大家感受到了古驿道的生机活力。
如何让具有文化厚度的南粤古驿道走进更广大年轻人的视野?省人大代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村委会主任潘安娜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无接触度假、近郊旅游、预约游览”等已然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方式,可利用南粤古驿道创新培育特色小镇全域旅游新发展格局,增加文创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发展融合新业态,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同时要面向市场,建立好精准高效的网格化乡村营销体系,在培养乡村“CEO”的同时,把营销工作纳入小镇群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全面的营销理念,构建系统的营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