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波
2023年4月5日至7日,最高人民法院调研组深入广东法院开展调研,要求努力让一些纠纷在形成诉讼前,在街道、乡村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才是传承好、发扬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广东法院是如何以能动司法大抓前端治理,做深做实多元解纷,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新答卷的?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广东法院是如何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关于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
张海波:抓前端治理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提升审判质效的必然要求。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收案件数一度呈现快速攀升态势,这与“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的目标要求不相匹配。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对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工作高度重视,张军院长2023年先后两次到广东调研,要求广东法院在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中体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2023年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全省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持续推动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系统、精准、常态做好人民调解“指导端”的“供给侧”改革,做到诉讼源、执行源、信访源一体治理,矛盾预防、实质化解、源头治理一体推进,切实把“抓记者:请问广东法院在更好延伸司法职能、以法治方式推动社会治理方面,有什么亮点做法?
张海波:广东法院把司法建议作为更好发挥司法职能,“抓末端、防再病”的重要发力点,2023年上线了司法建议管理平台,同时利用司法建议反馈率纳入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考核这一契机,推动构建党委主导、法院和各部门各单位共同推进的司法建议协作联动机制。2023年,全省法院共发出司法建议2946份,同比上升55.7%,反馈率超过90%,共有384份司法建议转化为被建议单位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或整改行动方案,涵盖商品房预售、物业纠纷、行业监管、市场秩序、信用卡纠纷、生态建设等多个纠纷多发高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