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集 > 热点专题 > 广东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大进行时 > 媒体视角

广东广播电视台 |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广东发射“人才引力波”

时间:2025-09-17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大湾区卫视
分享到:

  今年,广东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截至2025年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同时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本科生培养规模超21.4万人。另一方面,广东不断完善粤港澳联合引才聚才用才机制,目前有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

  对于如何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育,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纷纷提出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薛其坤:建议加强大科学装置承揽技术研究工作。当前,南方科技大学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华为共建学院,主要是针对半导体。学校依托这些重大科研平台与设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引才、育才优势。

  省人大代表,广东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旸:目前人才的决策思路正在发生转变,从快速成功转向长期的家庭更稳定发展。建议在城市做引才展示的时候,更加关注家庭决策,更重视人文、教育、医疗等优势资源的全面展示。

  中兴通讯系统产品高级技术总监 朱晓光: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一方面是希望能引进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也希望高校在育人方面,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事业激励+情感关怀”措施留住人才,与政府一起为一流人才构建带不走的长期福利,切实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七场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上,多位专家学者还关注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突破机制障碍。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玉宇:建议推进跨体制人才融合流动。鼓励科研院所人员创业,鼓励创新型企业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或有产业开发经验的科研管理者,以全职或者兼职方式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可以借鉴浙江的优秀经验,互聘“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可以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 罗丹:院校需要的是落实“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可以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的资源能够迅速、及时转化成教育培养资源。建议可以进一步探索这方面的制度创新。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广泛收集有关情况和各方面意见建议,形成“1+5”调研报告,将进一步完善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体系,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人才评价体系,增强产业引才育才聚才效能。

附件:
相关稿件:

广东人大
微信公众号

南方+客户端
“广东人大发布”
南方号

粤当家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