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 吸100万名高校毕业生,聚2201万名技能人才!广东打造引才聚才“新高地”!
谋人才即谋未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重塑世界创新和产业格局,什么样的人才“吃香”?什么学科未来会“炽手可热”?如何让高素质人才留得住?9月15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举行,教育工作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围绕多个焦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据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力介绍,广东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完善粤港澳联合引才聚才用才机制,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截至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初步形成以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高素质人才引育提供重要载体。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出台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若干意见,建有348个产业学院,本科生培养规模超21.4万人。
全球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经济格局,诸多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广东加速落地,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人随产业走,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也为广东人才储备提出更大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虹建议,培育低空经济伦理与治理人才,开设“低空法规与伦理”交叉学科,组建“大湾区低空经济伦理委员会”,吸纳法律、技术、社会学专家,为低空物流、载人飞行等场景提供合规评估服务;支持高校、企业共建“低空智能技术研究院”,开设“AI+低空应用”微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与场景开放,强化实战能力培养,打造省级实训基地;在交通、应急等领域开放示范场景,供高校和企业开展实战训练。周虹还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人才协同机制。制定省级低空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引导高校和企业精准布局培养方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人才服务中心”,整合各地信息资源;试点“湾区低空人才通行证”,允许港澳人才备案后参与大湾区低空项目研发、空域管理等工作。
中兴通讯系统产品体系高级技术总监朱晓光认为,要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适配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直通车”。一是建立动态化育人体系。支持高校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前沿。二是实施精准化施策引才。构建全省重点产业(如电子信息)人才需求清单,分级分类(如城市特点、技术优先级)定制差异化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谢青梅提出,构建“多点支撑+逆向飞地”区域体系。以广深为创新策源核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或研发平台(如粤东海洋生物医药、粤西中药现代化等产研平台);用好留住“自家人才”、科学引育高端人才,有效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建立区域人才荣誉体系与专业社群,增强人才归属感与成就感,降低流失率;探索建设人才“逆向飞地”,将人才“创新端”与成果“应用端”分开,将单纯人才输送转换为订单式培育的成果支持。
“我国民营企业科技人才非常缺乏。”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赵宇亮指出,以民营企业科研为例,根据全国工商联数据,52.64%民企无专门研发团队,有50人以上研发团队的民企占比仅4.4%,有200人以上研发团队的民企占比仅0.7%。与此同时,广东高校数量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院所)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因此,赵宇亮建议,广东可探索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院所)与国企、民企共建深度融合的研发联合体的机制,由企业出题(向大学提出核心技术难题)、企业出资(向大学投入资金),大学出设备(向企业开放研究设施)出人才(向企业开放人才队伍)。
广东省人力资源厅表示,广东技能人才总量220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人。广东将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做优做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广“技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开展补贴性培训,强化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要素保障。在便利湾区人才流动方面,广东下一步将精心筹办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第三届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化大湾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和港澳专业人才职称评价试点,优化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推进“湾区社保通”,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暖心服务。
广东省教育厅表示,将精准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始终围绕全省“制造业当家”等重大战略部署,紧密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发展与现代产业相适配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着力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全省产业布局同频共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各层次人才储备。同时,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