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实施育种全链条攻关,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需以创新为核心,加强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培育适应机械化生产、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应用。”在8月26日召开的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围绕生物种业创新作简要发言。
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当前,全球种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上实现基本自给。广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种业强省,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全国领先,生物育种获得显著成效。“但需要认识到,广东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薄弱、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仍需突破、创新的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刘耀光说。
在此背景下,刘耀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全链条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优化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聚焦智能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建立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品种选育的一体化创新链。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生物大数据解析、AI育种算法等关键技术,推动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二是建设高能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争创生物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大型表型组学平台和农业生物基因库,打造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联合体,提升重大成果产出能力。
三是深化科企融合,加速成果转化。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品种研发推广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品种测试与示范基地,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落地。加强国际种业科技合作,提升广东种业的国际影响力。
生物育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广东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生物育种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刘耀光提出,将努力推动广东种业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取得新突破、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