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绿美资源” 发展“绿美经济”
原标题:“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关注“百千万工程”
用好“绿美资源” 发展“绿美经济”
近日,惠州市参加“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集中履职的人大代表,分别调研了惠州市“百千万工程”有关情况。
代表们认为,要把助推绿美惠州生态建设与“百千万工程”实施结合起来,将资源禀赋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建设要鼓励村庄
根据自身实际差异化发展
沿河建起约3公里的环西坑村绿道蜿蜒翠绿;西坑公园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农房风貌古朴典雅,洋溢着浓郁的岭南特色韵味……参加活动的人大代表调研了惠州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西坑村,调研当地“百千万工程”实施情况。
西坑村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近年来,西坑村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绿美仲恺生态建设,利用“积分制”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加快联城带乡路网建设,升级改造村道,建设环西坑村绿道,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据悉,惠州仲恺高新区精心策划实施了“六大行动”,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强化绿美保护地管理、激发全民参与植树护绿热情、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水平,并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力,还增强了“百千万工程”的生态底色。
惠州市人大代表张琰建议,乡村建设要避免同质化,鼓励每个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实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同时,她留意到现阶段的“美丽庭院”建设多与农家乐结合,她建议同步考虑在餐饮、废物处理等方面采取环保措施,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注重实用性与长效性,确保项目能够深入人心、持续惠及群众。”惠州市人大代表邹伟华提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仲恺高新区可进一步探索创新,打造特色亮点,注重资金的高效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项目影响力和实效性。以今年火出圈的仲恺高新区潼湖“三角梅瀑布”美丽庭院为例,可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三角梅“网红点”。
用优越生态资源
发展“绿美经济”
沿田野边外围修建一条5公里的环村绿道,供游客骑车或散步,欣赏不同的田园风光……代表们走进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察看乡村文体设施建设和农房风貌提升、农村道路建设、村口公园项目建设等情况。当前,鹿颈村正着力构建高品质、多元化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省人大代表曾学智认为,村集体经济要强化运营,例如鹿颈村可以发挥地理优势,开展露营等符合绿美主题又亲近自然的消费新热点。惠州市人大代表刘瑜婕认为,要因地制宜做好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在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石圳村植树基地,代表们步入“绿美陈江党建林”,凤凰木、黄花风铃木、黄槐等树种错落有致,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一片新绿。
惠州市人大代表陈瑞励建议,要利用好本身具备的优越生态资源发展绿美经济,如加强“口袋公园”的宣传与维护,提升知名度和使用率;利用潼湖生态湿地科普馆吸引游客和学生接受科普教育,增加节假日去处,促进经济发展。
让更多城市居民
走进广大乡村游玩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在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小禾洞村,代表们重点调研了产业发展和布局。该村利用邻近县城的优势,瞄准农旅研学的风口,依托有机蔬菜种植区,引进萌宠乐园、星空营地等,培育创建了集亲子、旅居、露营、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小禾洞见生态园”,打造研学旅行一站式目的地,推动“科、教、文、旅”融合发展。
走进位于惠东县平山街道碧山村的农特产品展销馆、古祝山客家围龙屋,代表们详细了解了当地客家文化、畲族文化以及当地“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情况。据悉,惠东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惠州市人大代表胡志威认为,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平台发布了五花八门的乡村旅游线路,这些信息让一些久居城里、向往乡村的市民难以抉择,将信将疑。他举例,惠东政府应该为惠东的乡村旅游“打CALL”,权威性推荐一些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让更多城市居民走进广大乡村。
惠州市人大代表骆潭扶提出,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引导,对接一些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平台,让惠东县的农产品更有竞争力。同时,他认为,惠东县拥有很多特色乡村,可以根据各村的特色民俗文化,举办特色民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