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波
做好民营经济的“法治园丁”
3月9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高”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高院院长张海波认为,“两高”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举措有力,客观展现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取得的最新成绩,体现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是弘扬法治精神、彰显制度优势、体现司法担当的好报告。
以“硬核”司法护航民营经济“枝繁叶茂”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引发热烈反响。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张海波表示,广东法院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将继续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硬举措”优化“软环境”,用司法之力为民营经济“撑腰”“减负”“赋能”。
平等保护,为民企发展撑腰打气。司法实践中,广东法院牢牢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原则,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特别是对新业态、新领域、新型交易的纠纷,严格把握经济纠纷与犯罪的界限,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非法干预经济纠纷,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持续规范民营企业涉案财产处置,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涉案人员个人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让民营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坚持做到国企民企、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去年全省法院审结涉民营企业案件116.5万件,二审改判率同比下降1.67%,让企业感受到“裁判尺度始终如一”。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权益、民营企业财产和诉讼权益。
精准施策,引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的“老大难”。去年,广东高院专门出台《关于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链,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打击“高利贷”“套路贷”“砍头息”等违法行为,规范民间融资秩序,对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向企业收取的综合融资成本违反监管政策的,依法不予支持,并向监管部门定期通报。针对中小微企业因涉诉陷入“融资难”“贷款难”“招投标难”等问题,出台了《关于为企业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的工作指引》,帮助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的诉讼风险与资信情况,打通融资“堵点”,让银行敢贷、企业能贷。东莞某智能工业公司因小纠纷致账户冻结融资受阻,法院按广东高院新规出具涉诉信息说明函,助其修复信用解困,促金融活水回流。着眼解决涉民企“执行难”问题,创新“司法拍卖贷”“融资租赁式处置”等模式,帮助买受人解决竞拍资金难题。佛山法院在拍卖一民营企业土地时,引入“按揭式拍卖”,允许买受人分期付款,最终成交价较传统拍卖提高27%,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让资产焕发新生。去年,全省法院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金额达541.93亿元。
用心用情,助困难民企渡过难关。广东法院编印《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为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发布涉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纠纷的典型案例,涵盖决议效力、公司僵局、股东权利、股东责任、董监高责任等常见纠纷类型,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巧用“调解杠杆”,以时间换发展空间。对暂时经营困难但前景良好的企业,我们推动金融机构“让一时、利长远”。2024年,全省促成此类金融纠纷调解成功38.8万件,涉及金额超3000亿元,真正实现“放水养鱼”。广东法院在宽容失误的同时严惩失信,严格区分“真老赖”和“诚实而不幸”,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26.8万人次,让“赖账者寸步难行”;对履行意愿强的企业,则通过“信用修复”助其轻装上阵。东莞法院通过信用评价,帮助17家科创企业申请贷款超亿元。积极引导各方当事人通过债务重组、资产重构、分期履行、延期支付、减免债务、置换查封财产等方式盘活资产,助力经营暂时遇到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去年广东法院执结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8.9万件,追回款项76亿元,通过“活封”“活扣”放活查封财产近200亿元。建立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和简易清算机制,办结破产案件7159件,105家企业通过重整和解获得新生。
“广东法院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做好民营经济的‘法治园丁’,以‘硬核’司法护航民营经济枝繁叶茂,让每一家企业都像岭南荔枝树一样,根扎得牢、果结得甜。”张海波说道。
以司法助力广东产业体系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广东作为创新大省,拥有7.7万家高新企业,138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硬指标稳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张海波介绍,广东法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案例体系、规则体系,主动对接新兴产业司法需求,依法支持“硬核科技”“绿色科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探索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的司法新路径,助力广东产业体系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
以规则引领保护创新。对于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业态,广东法院并非简单地按照传统标准作出裁判,而是充分考虑其创新性和发展潜力,树规则、明导向、促发展,做到“以新理念强内力、以新规则注活力、以新机制聚合力”。比如,充分调研后在全国率先出台标准必要专利、网络游戏、数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文件,及时回应移动通信、数字文娱、数据产业等领域的司法保护需求。
加强对核心技术成果的保护。2024年,广东法院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量达8.8万件、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涉移动通信、高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1.77万件。比如,在全国首例平台数据抓取交易案中,通过审理既划出了“数据高速公路”的安全线,又留足了产业发展的超车道,这个案例入选当年度全国十大知产案件;为破解专业技术调查“取证难”问题,广东法院建成并启用全国首个技术调查实验室,并邀请312名粤港澳大湾区专家组成“最强大脑库”,两年来技术调查官参与办理案件超3000件,为芯片设计、生物医药等前沿案件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湾区”特色的审判机制。坚持湾区所向、法院所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共建调解“快车道”,助力涉外知产案件调解成功率提升40%。推行“先行判决+临时禁令”组合措施,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建立涉诉专利无效优先审查通道,审理周期平均缩短2个月以上,助力企业快速维权。张海波举例说:“最近,广东高院成功办结了一宗全球顶级游戏动漫IP‘宝可梦’在我国提起诉讼维权第一案,在案件审理中,我作为审判长带领合议庭始终坚持中外当事人权利平等、程序公开、标准统一,采取‘公开庭审+示范判决+国际调解’的方式,助力双方搁置当下争议、强化创新发展共识、达成合作共赢愿景。”这一案件的审理既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平等保护的司法态度,又向全球游戏产业释放出强化保护创新的积极信号。
张海波比喻,司法就像阳光和水,创新种子落到岭南大地后,要呵护它长成参天大树。他表示:“下一步,广东法院将继续努力,以公正司法为科技创新撑腰、为产业升级护航。从硬核保护到规则引领,助力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诞生更多新技术,更孕育出更多保护创新的‘广东方案’‘中国方案’。